深圳市国资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本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责任体系、强化考核约束,着力推动低碳发展,努力打造绿色国资,为营造生态宜居环境、推进美丽深圳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投入扶持力度。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市属国资国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计划任务直接与企业负责人考核评价和薪酬激励挂钩,形成“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的工作机制。重点针对节能环保企业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资本培育力度,探索开展员工持股、收益分享等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发起设立总额达36亿元的新能源等绿色产业投资基金。2015年,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引导7家重点企业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投资49亿元,市属金融企业在节能环保领域当年投资担保约12亿元。从2016年将起连续5年每年投入1亿元重点对节能环保等自主创新予以资金支持。
(二)保障基础设施绿色运营,持续为市民提供环保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严格督导水电气、海空港、地铁公交、菜篮子、米袋子等国企持续为市民营造生态宜居生产生活环境。按照全国最严标准推行地铁绿色施工,地铁绿色运营每年省电3300多万度;实施“油改电”、“油改气”打造绿色海空港,建成全球最大机场光伏发电站,通过智能调度集装箱运输“十二五”累计减少柴油消耗135亿升、减少碳排放355亿顿;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致力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垃圾全部焚烧发电城市;探索建设全国首个“海绵城市”理念污水处理厂;坚决推进公交全面电动化,拥有全球第一、第二大新能源公交运营企业。
(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充分发挥国企带动引领作用。督导市属企业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全面实施采购、运输、生产、包装、回收等全过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积极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深业集团制定战略采购管理作业指引,严控材料环保达标并提出循环利用要求;农产品公司打造“产地+市场+工厂+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绿色交易平台,形成国内最具规模的新兴农产品流通生态圈。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产品服务与市民生活密切关联的优势,组织开展“巴士之友”、“地铁文化节”、“水厂开放日”等大量宣传活动,倡导广大市民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四)扶持打造一批节能环保龙头企业,积极抢抓绿色发展制高点。从国资战略布局的高度和长远出发,重点扶持节能环保企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2015年深圳市建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兰科中心刘仲健团队论文入选《Nature》、《Science》等科学领域核心刊物,建成涵盖规划建筑、污水处理等领域博士后工作站8个。深圳市建科院作为绿色建筑先行者,主参编绿色建筑标准占全国近60%,设计绿色建筑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规划绿色城市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每年为社会节约用电近3亿度。能源环保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国际领先,老虎坑二期是国内技术最先进、排放标准最严格的垃圾发电厂,荣获全国垃圾发电行业唯一一个工程类最高荣誉。危废公司是中国首批处理工业危险废物的行业龙头,拥有接收和处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49类废物中41类的资质及超过年处理35万吨危险废物的能力。
(五)引领绿色建筑新潮流,建筑节能和建筑垃圾减排与综合利用成效显著。督导企业在推广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开展积极探索,成效显著:2014年起所有房地产项目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2015年市属国企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93万平方米,占全市改造任务的1/3,获得许勤市长书面批示表扬;深圳湾科技生态园获得国家住建部最高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建科大楼获得中国内地唯一“亚太地区绿色建筑先锋奖”;城规院受托开展《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将对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起到系统引领和推动作用;深高速研发采用沥青再生技术,比传统技术造价减少47%,工期缩短1/3以上,将为我国公路修缮工程带来巨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六)抢抓碳排放权交易国际话语权,创造国家低碳城镇建设最佳试点。以战略敏感高度重视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导碳交所在做好深圳市交易服务的同时积极争夺国际话语权,2015年成为全国首家向境外开放的碳市场,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低碳产业核心枢纽和低碳金融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中欧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2015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首批低碳城(镇)试点之一,基本实现低碳生活方式、低碳产业集聚、国际低碳合作和气候友好城区,连续举办三次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推动深圳低碳城市名片深入广泛传播,技术水平、运营效益和国内外影响力均为全国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