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推进非煤产业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山东国资委  发布时间:2013-09-12

  今年以来,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推进非煤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明晰非煤产业板块,提高非煤产业集中度。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焦化工、橡胶化工、电厂电网、机械装备制造和物流贸易五大板块集群式、链条式发展,适度发展房地产和新材料等产业,提升主导板块的发展内涵,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

  二是建立新型市场化机制,提升非煤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围绕提质提效,抓好生产现场和工艺流程的科学管控,抓好各环节的成本管控,实现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在各工序、岗位之间建立契约关系,真正把外部市场压力转化为内部市场压力。逐步取消内保政策,将非煤企业、厂网点全面推向市场,用市场化的倒逼机制逼出效益,优胜劣汰,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注重程序意识,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对项目的调研、论证坚持至下而上,由外到里,反复交换意见、比较论证方案,综合各方面意见,敢于开展颠覆式的风险论证。做好对产业发展走向的预期分析,注重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四是大力开展市场营销,以质量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着力培育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搞好市场调查和细化分析,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尽可能扩大市场份额。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逐步实现由单一提供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转变。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狠抓非煤企业的质量标准化建设。

  五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实施科技优先、科技领先战略,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真正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稳定的科技创新资金保障制度,制定科技投入、产出考核办法以及科技奖励办法,力争在机械装备制造、褐煤提质、煤焦油深加工、轮胎制造等非煤产业新产品的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六是着力解决发展瓶颈,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对于一些差异化程度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的项目,树立开放共赢理念,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以“大集体”改制为契机,深化亏损企业治理,整合非煤实体,提升非煤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要积极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抓好控员提效,形成收入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

  七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完善制度、优化环境入手,围绕推进集团公司产业转型和“十二五”规划目标,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重视人才培养引进、职工教育培训和人才选拔使用三个环节,推进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等多层次队伍建设。完善人才价格与价值匹配的薪酬机制,增强对各类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增强非煤企业的发展后劲。

  八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强化质量效益导向。强化质量效益导向意识,由过多注重企业收入和资产规模的增长向对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考核转变。把考核评价的重点转移和聚焦到引导企业提高质量效益、调整优化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上来,逐步构建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与企业行业特点相适应、激励与约束有效结合的个性化业绩考核体系。坚持效益决定分配,落实“业绩升、薪酬升,效益降、工资降”的原则,实现职工收入水平与企业效益状况相匹配。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