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兖矿集团加强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最长周期

文章来源:山东国资委  发布时间:2012-12-06

  一直以来,山东兖矿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一系列安全工作部署,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影响一切“四个一切”重要位置,大力实施以深化理念引导、制度规范、科技支撑、素质提升、机制保障“五个体系”为核心,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风险预控管理模式为手段,以推动高危行业逐步向安全行业转变为目标的安全管理“511工程”,创新“三为六预”安全文化管理,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力推动了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截至11月28日,累计实现安全生产2345天,安全产煤3.3亿吨,到今年年底力争实现第6个安全年。

  一是强化理念领先凝聚共识,持续提升安全发展能力。兖矿集团现已形成以煤炭生产、销售及煤化工、电解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金融投资为“三大主业”,拥有山东、贵州、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澳大利亚、加拿大“七个基地”的发展格局。今年1—10月份,煤炭产量完成6138万吨,同比增长18.24%,外部产量3012万吨,占到了总产量的近一半。针对产业跨度大、区域分布广、高危行业集中、安全管理难度加大的实际,我们站在讲政治、讲大局和对职工负责的高度,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注重理念提升,强化共识培育,树牢“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关注民生首先要保障职工生命”和“安全形势时刻都严峻、安全头脑时刻要清醒、安全任务时刻都艰巨、安全工作时刻都第一”的思想境界,系统推进安全管理,做到所有任务首先确保安全工作,所有投入首先保证安全投入,所有责任首先落实安全责任。

  二是突出超前预控强基固本,持续提升安全工作管控能力。着力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把制度落实贯穿于安全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完善165项安全预控管理制度,修订58项技术标准规范和126个煤矿工种技术操作规程,编制258项岗位标准化操作标准。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安全责任制、部门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控有力;建立开工作业前跟班区队长、安监员、班组长联合评估的“三位一体”安全评估制度和职工作业操作前脑想、眼看、手指、口述的“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制度,做到全面评估、实时防范、严格监管;推进质量标准化和“双基”建设,加强区队班组管理,确保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动态达标。

  三是坚持科技兴安技术支撑,持续提升安全工作保障能力。坚持“重装备、高可靠性、自动化、用人少”方向,提高生产技术及装备水平,矿井采掘机械化达到97.3%,厚煤层矿井采掘机械化达到100%。落实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安全费用提取标准由吨煤8元提升到吨煤25元。围绕煤层自然发火、瓦斯、煤尘、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防治,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采放顶煤技术,攻克含硫化铁结核及硬夹矸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难题,研发应用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护液压支架,推广应用煤巷掘锚一体化联合机组配套技术和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施安全供电智能化、提升运输数控化、胶带运输集控化、安全生产监测监控自动化改造,建成行业一流的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和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井下主要胶带机、水泵房、变电所实现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积极推进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探索出以采掘临时避难硐室为主体、采区永久硐室和中间过渡站相结合的全硐室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模式。

  四是创新“三为六预”安全预控文化,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安全可以抓好,事故能够避免,关键在超前预防。我们确立“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预控原则,系统完善了“以人为本、安全为天、预防为主”、“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控”的“三为六预”安全预控文化,超前把握苗头性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后果预兆,把问题当成事故分析,把隐患当成事故对待,把苗头当成事故处理,做到人人、事事、处处全覆盖预控,推进安全管理由制度约束向情感尊重、人本和谐的更高层次转变。创新安全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新工人安全培训和资格准入,区队班组逐级培训上岗,做到理论知识不掌握、现场表述不准确、实践操作不达标不上岗。

  五是实施严格的安全绩效考核机制,持续提升安全工作落实力。完善领导干部安全述职和绩效考核机制,实行“联职、联责、联薪”,做到分级管理、分工负责、量化考核。推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效益年薪和评先树优安全“一票否决”。强化安监部门与业务部门联动机制,实施不定时间、不定路线、不定地点“三不定”安全检查,做到查处问题、指导规范与改进工作有机结合。坚持从严追究、公开警示、事前问责,制定《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办法》,对重大安全问题实施特别问责措施,对各类安全违规行为和突出问题,一律按“四不放过”原则剖析处理。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