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钢集团莱钢心理疏导创新实施“344”模式 促人企和谐

文章来源:山东国资委  发布时间:2012-11-28

  莱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途径、方法、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新探索,有效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促进了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莱钢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经验,受到与会领导高度评价。

  努力建设三个层次的兼职心理疏导队伍。莱钢各试点单位建立了党政一体的心理疏导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了以政工人员为骨干、各级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兼职心理疏导队伍。一是建立持证心理咨询师队伍。炼钢、特钢先后选拔骨干参加全国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三个单位党委书记率先垂范,主动参加心理疏导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建立兼职心理疏导员队伍。实行一岗双责,按管理层级明确心理疏导职能,使各级管理人员把心理疏导融入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三是发挥一线班组长、党小组长的作用,建立一线心理疏导员队伍。试点单位把工作重心放到基层,进入一线,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率。


  着力构建心理疏导工作四个有效载体。一是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各试点单位采取校企联姻、牵手名企等方式,借助专业机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增强了心理疏导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化。焦化厂与山师大、炼钢厂与北师大均联合建立了“心理疏导教学研究实践基地”。这两家学院定期安排专家教授到基地开展骨干培训、问题研究。二是建立心理疏导中心。莱钢各试点单位均建立了多功能规范化的心理疏导中心,开设个体心理咨询室、团队辅导室、心理沙盘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等,集心理健康测量、咨询、调节、疏导、培训、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较好地满足了心理疏导需求。目前,炼钢厂已经开办6期团体辅导,开办心理沙箱团体辅导6期,并建立全体中层干部的心理沙箱培训计划。焦化厂将每周五设为“职工体验日”。特钢事业部围绕11个课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目前已联合培训中心开展“阳光心态”、逆商管理等四个模块的“营地训练行动”培训,计划用一年多时间,对全员轮训一遍。三是建立心理疏导网上阵地。试点单位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不断开辟心理疏导的新途径,建立了心理疏导QQ交流群、博客、网页。焦化厂在局域网增设“心理疏导专栏”,开辟了“心理小故事、心理测试”等模块。在全厂范围内公示QQ群号码,并确定20余名厂内心理疏导师,今年以来,已有多名职工主动约厂内心理疏导师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四是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档案。莱钢各试点单位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了厂、车间、班组、重点人物等各层次的压力源评估,并据此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档案。特钢事业部各党支部结合心理健康测量结果,在对职工“压力源”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每位职工建立了《职工心理健康档案》;炼钢厂在进行中层干部心理健康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员心理健康档案。

  坚持从四方面创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一是创新运用心理学工具。莱钢特钢事业部利用情绪类测试、心理健康测评等五大类11个测评量表对职工进行心理状况测试与心理问题诊断,运用数据库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分类统计分析。试点单位结合心理健康测量评估结果,了解掌握职工心理状况,制定有效措施做好咨询、调节、疏导,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疏导。二是创新心理疏导工作方式方法。莱钢特钢事业部总结合理情绪疗法、阳性强化法、音乐放松法、情绪宣泄法、沙盘游戏法等心理疏导方式方法。炼钢厂提炼归纳“思想政治工作新28法”,有意识地利用参与性技术、影响性技术、倾听技术等手段,发挥心理疏导团队的作用,注重即时疏导、适时疏导。焦化厂动力车间结合实际情况,以“释放心理压力”为切入点,总结提炼出沟通交流热心、倾听诉求耐心、焦点找寻细心、解决问题诚心的“四心工作法”,职工容易接受,对生产经营和队伍稳定作用很大。三是创新建立各具特色的心理疏导工作模式。特钢小型成材车间党支部提炼整合出了“1351”的落实推进思路;银前5号转炉车间党支部将PDCA循环运用到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中,形成了把脉、疏导、解忧、呵护一条龙的闭环管理服务模式;焦化动力车间党支部建立了“四个一”心理疏导模式等。这些做法各具特色,针对性、操作性、可控性较强,增强了基层开展心理疏导工的有效性。四是创新建立心理疏导推进机制。试点单位把机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了层层衔接、有序推进、全员覆盖局面。特钢事业部组成由18人参加的心理疏导研究会,于去年选择8个支部先行试点,今年4月27日举办成果共享会,总结内部试点经验,确定心理疏导的四种操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各支部研究制订了本单位心理疏导模式,形成了全面协调的推进机制。焦化厂建立了厂、支部、工区、班组长四位一体心理疏导机制。炼钢厂把心理疏导与哲学管理、学习型组织建设融为一体,建立了三线并举,整体推进机制。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