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产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核心产业链
近年来,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积极打造核心产业链。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集团可持续发展
水产集团是本市唯一以利用开发世界渔业资源为主的国有企业。由于水产这一传统产业对渔业资源的自然属性依赖度较强,水产集团多年来的发展思路一直局限于“出海打渔、上岸加工、市场销售”这一简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卖劳力、卖原料,因此,集团在一段时期内生存与发展都受到限制。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5年以来,集团认真学习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转变观念入手,推动集团可持续发展。
一是在领导干部层面形成集团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坚持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科技兴渔战略,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契机,扩大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精心打造远洋渔业、市场流通、都市渔业“三位一体”的核心产业体系。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集团制定了三年国资战略规划,力争公海渔业捕捞产量从2005年的1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7万吨;水产品贸易量从10万吨增加到40万吨;出口额从5700万美元增加到8000万美元;净资产从5.08亿元增加到14.33亿元。
二是围绕指导思想,确立工作重点:加大资本和科技投入,实现经济增长从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经营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远洋渔业作业结构从过洋性向大洋性转变,捕捞产品从低价值型向高价值型转变,产业发展业态从单一捕捞向远洋渔业、市场流通、都市渔业“三位一体”的核心产业链转变。同时,以资本换资源、资源换资本的方式,集中优质资产吸引战略投资者加盟,为建设核心产业链提供资金保障。
二、提高海洋捕捞现代装备水平,提升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
为了解决船舶老化,生产、加工能力有限与以规模化生产、规模化效益为特征的捕捞加工方式之间的突出矛盾,集团决定高起点引进一批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船只,将船队推向国际同行业竞争前列。
一是在已有2艘大型拖网加工船的基础上,又引进了3艘8000吨级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拖网加工船,组建了具有现代化装备水平的大型远洋拖网加工船队,使上海公海大型拖网加工船队装备水平和捕捞加工能力跃居世界同行业前列,年捕捞能力高达10多万吨,约占智利外海竹荚鱼年总捕捞量的40%,在非洲、南美、欧洲等国家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二是先后引进了4艘大型金枪鱼围网船,船只规模占国内总船只数的44%,技术水平和每年100多万美元的单船利润全国领先,今年内还将引进1艘同类船只;引进3艘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扩充到印度洋生产船队,加上原有的2艘,集团生产高档金枪鱼的船只已达5艘。
三、加强国际国内两大资源两大市场的结合,搭建国际水产品贸易物流平台
集团联合大盛资产有限公司和杨浦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投资6.1亿元,整体收购了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旗下的上海军工路分公司,并将其码头、岸线、冷库、加工厂等紧缺资源同集团在军工路邻近的同类资源进行整合,创办了上海东方国际中心水产市场,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服务国内外。东方国际中心水产市场总占地面积约36万平方米,拥有卸货和冲冰码头、全天候的交易区、冷库、水产精品展示厅、滨江特色海鲜餐饮区、商铺和商务办公区以及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及加油、加水、加冰等完善的配套设施。在软件设施方面,突出“一个中心、五大系统”的建设:建立了食品检测服务中心、电子商务、电子银行及工商、商检、税务、渔政渔监等后台支持服务系统、实时价格信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电子监测系统和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
目前,东方国际中心水产市场建设已近尾声,将于今年年底投入运行,届时将作为上海重要的国际水产品贸易物流平台,大大提高本市水产品交易量。
四、引入现代水产服务业集聚区的商业发展模式,探索都市渔业新路
在市、区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集团根据渔业和渔区的特点及社会消费需求,利用现有的水产设施,着手开发江浦路上海渔业码头项目,积极发展以旅游观光和旅钓渔业为主的都市休闲渔业。集团将渔业码头项目定位于集上海渔业行政指挥中心、创意产业高级商住、世界海鲜特色餐饮、国际旅游交易服务、海洋文化博览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渔文化特色的渔文化商贸旅游胜地。此外,在项目建设模式上走节约型开发道路,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渔业设施加以改造,如拟将万吨冷库改造成为上海渔业历史博物馆,将原渔船码头、交易大楼改造成为滨江游艇观光区等,在打造传统渔业文化与现代海派文化相结合的都市渔业标志性项目的同时,也为集团探索新的商业发展模式开创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