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文章来源:内蒙古国资委  发布时间:2015-06-09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地处中国版图“雄鸡之冠”,主体生态功能区总面积居全国国有林区之首;

  它被誉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我国最大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基因库;

  它是我国最大的森林碳汇基地,额尔古纳河和嫩江水系的发源地,对维护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产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托独具魅力的生态优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等11个部门发布的《关于印发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的通知》中,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管局)制定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方案》,重点突出创新、示范两个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实施、制度建设、投入机制、科技支撑等方面的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荣誉 是对成绩的肯定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2008-2013年,林区森林面积净增9.49万公顷,森林覆被率提高0.89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净增6257.76万立方米。这并不是一组简单的数据,荣誉的背后,是数以万计务林人长期以来 “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佐证,是务林人坚守保护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责任与义务,更是代代务林人对林区的热爱之情。

  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林区严格执行国家资源管理和管护政策,全面落实木材减产任务,严格三总量控制,严格林地保护,严格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框架。

  在资源管理方面,严格执行伐区审批会签制度、凭证采伐制度、凭证运输制度等,加大了林政管理和执法力度,治理整顿各类木材加工点,严厉打击滥砍盗伐、偷拉私运、毁林开垦和乱捕乱猎等违法犯罪行为。

  在资源管护方面,认真落实《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制定并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办法》等规章制度,截至2014年,全林区共安排管护人员21774人,对14497.38万亩林地全部落实了管护责任,管护责任落实率达100%。

  在森林防火方面,争取国家支持,将全林区19个林业局全部纳入国家级重点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扑火方针,严格落实国家《森林防火条例》,坚持“头重兵、打小火、当日灭”的扑火理念,确保了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保护了祖国北疆生态安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以国家有关规定为指引,努力提升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能力,及时防控,确保森林生态健康。与此同时,在特殊生态区域管理方面,根据区域资源特征,分别采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方式进行保护。目前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5个,并争取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建立国家公园。

  示范 是对发展的鞭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事业。今年4月1日,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业职工群众从“砍树人”转变人“看树人”、“种树人”,将全力投身于生态文明保护和建设的新征程中。

  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不仅是为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是对林区守护好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明确责任与义务。此刻,森工集团(林管局)立下了“军令状”:在6年内打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森林覆盖率提高0.44个百分点,达到80.00%,森林蓄积量达到86000万立方米,誓言要为祖国青山常在、绿水常绿贡献力量。

  森工集团(林管局)将依法严格执行通过有关部门审批或认可的规划,确保规划实施更规范。根据总体规划要求,结合专项规划,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将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分解、落实到专项发展规划中。明确和落实有关部门的责任,实施规划评估制度,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分析,形成评估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并按照程序报批、公布,通过科学、严格地执行规划,规范示范行为。

  为进一步完善建设生态示范区的体制机制,森工集团(林管局)将确定生态保护责任主体和部门的责任,建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根据具体目标的实施不断完善各部门之间协商配合机制,切实保证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在示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协调、高效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制度体系。

  以保护生态和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森工集团(林管局)将统筹各渠道投资,通过拓宽投资渠道有效保障示范区实施,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与此同时,广泛应用前沿科技和理念促进实现生态保护与建设现代化,将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技术手段应用在具体项目建设方面,支撑设计、施工、运营和管护。不断强化基层科技推广队伍和能力建设,为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科技创新、转变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式提供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