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山西省国资委印发国企国资改革“21项重点工作”,这是“1+N”顶层设计出台之后,山西国企国资改革又一重要里程碑。
这21项重点工作涵盖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深化产融结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改进国资监管,市县国企国资改革指导督查等8个方面。
如果把“1+N” 政策体系比作国企国资改革“设计图”,“21项重点工作”就是改革“施工图”。山西国企国资改革通过清理欠薪欠保“除障清淤”,出台顶层设计“立柱架梁”,正式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一企一策”制定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
以汾酒集团为开端,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将充分发挥考核导向和倒逼机制,全面推行省属企业经营班子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一企一策”制定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
与以往不同,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要体现行业平均值、净资产报酬率、人均劳动生产率等反映企业效益、质量的关键指标。煤炭企业还要重点考核吨煤成本。对省属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
本轮改革还要实行市场化选人。今后,新设立的公司,要积极探索经营层(包括总经理)市场化选聘。现有公司出缺的经营层职位,一般要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
两家企业试点集团层面混改
省属企业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备受关注。“21项重点任务”显示,省国资委今年将选择汾酒集团、建工集团2户企业推进混改,分层分类、多种模式在子企业大力推进混改,选择5-10户上市类、科技类子企业试行员工持股。
省属企业瘦身健体也将持续推进。省国资委将明确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年度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使省属企业内部法人数量减少30%以上,取消4级以下公司。同时完善企业用工制度改革,明确岗位用人、进人的数量、质量及结构等基础条件和标准,控制人员合理进出。
推进优质资产“腾笼换鸟”
深化产融结合,用好上市公司平台,降低企业负债率,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是本轮改革的“重头戏”。
根据“21项重点工作”,省国资委将引导省属企业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现有的18家公司,要按照“每年都得有动作”的要求,逐一提出具体措施。省国资委还将通过国有资本的进退留转,优化布局,多渠道降低企业负债率,同时建立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库,有针对性地开展上市辅导。
加快低效、无效资产退出,推进优质资产“腾笼换鸟”,鼓励退出的优质传统产业,进入先进非煤产业。继山西文旅集团、山西大地投资公司、山西云时代股份公司之后,在省属重点领域继续开展市场化兼并重组,在交通、水务、航空等领域,再组建一批新兴产业公司。
进一步向企业下放权力
继前不久拟定下放17项审批事项之后,省国资委决定按照“管资本”的要求,持续推进职能转变,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推进“放权、管理、服务”改革,制订监管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进一步向企业下放权力,还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充分调动企业自主性。省国资委主任郭保民强调,国资委代表省政府授权给山西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权力,也要逐步放权,避免形成“堰塞湖”。
省长楼阳生在8月16日召开的全省国企改革座谈会上特别指出,放权不是“一放了之”,不能当“甩手掌柜”。“21项重点工作”明确提出加强对省属国有企业的监管。省国资委将比照上市公司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高标准监管,重点对项目建设、商贸业务、非主业投资、高风险业务等开展专项审计,同时采用信息化手段实行动态化管理。
郭保民表示,21项重点工作是按照“补齐短板、对标先进,迅速赶超、后发优势”的原则,结合山西实际而制定的,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省国资委已设定好目标路径和推进措施,并在内部处室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下一步将抓好考核督办,确保改革任务顺利完成。(马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