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04-16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为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指明了方向。

1.深刻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大意义

不同国家国情不同,所处发展阶段各异,决定了各国科技创新的模式和路径也不尽相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既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又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实际的科技创新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要增强“四个自信”,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升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事业践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发展方针,相继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自主创新重大科技成果,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发展走出了绩效显著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涌现出了超级杂交水稻、青蒿素疟疾治疗、特高压输变电技术方案、高速铁路系统、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系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技术体系等大批自主创新、世界领先的成套技术装备和系统性平台性产品,使得我国的科技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格局的。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积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既面临着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尽管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离建设科技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跨越式创新成果。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我们只有坚持走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唯有坚持和发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特色与优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加快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增强“四个自信”,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历程,铸就了中华民族走向美好未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如今,我国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因此,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缺少虚心学习的态度,也不能妄自菲薄,缺少自主创新的信心。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强大支撑,我们完全可以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准确把握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继续走好这条道路,必须准确把握其基本要求。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正确方向,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新时代继续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超前谋划与顶层设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始终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政治保障。

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统筹各类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也是我国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得以产生的重要保障。新时代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首先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充分发挥国家的资源动员能力,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其次,更好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制度安排的激励,促进协同创新,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突破各类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并借助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以市场力量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汇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融合。

坚持人才为本,充分发挥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人才是关键。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必须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完善育人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各类人才都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用有所成,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应大力推进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重要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让机构、人才、资金、装置、项目充分活跃起来。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障碍,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基本问题。

坚持以开放促创新,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重视和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意味着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必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孤立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的创新难题,我们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既要积极吸引世界优秀企业和团队参与国内科技创新,又要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人类共同挑战,为人类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抓住战略重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积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着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主动权和关键技术所有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一些方向明确、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应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组织全社会力量寻求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重大技术瓶颈,切实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短板,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科学把握新兴科技发展方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始终坚持“三个面向”的科技攻关方向。首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突出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其次, 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必须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最后,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打造国家战略创新力量,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潜能发挥的“四个机制”。要深化教育改革,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要尊重科学研究的特点,不拘一格用好各类科技人才;同时推动企业家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同时改变静态评价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加快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胡乐明执笔)

【责任编辑:宋词】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