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在“三去一降一补”上有明显成效,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了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释放需求潜力,意味着需要瞄准供给端的短板,精准改革、精准施策
作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也是全球经济实现一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为此,各方一直高度关注我国经济增长态势。从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看,应当说好于预期,相关先行指标也在回升,表明信心正在趋好。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与挑战,而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提出明确要求,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
过去几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在“三去一降一补”上成效明显,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了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在于市场需求。只要有市场,就有经济增长点,就会吸引相应的投资和供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在这方面,我国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
从趋势看,近14亿人的消费规模在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在持续升级、消费标准在不断提升,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升级动力、开放结构升级动力。比如,今年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78万亿元,超过了2007年全年9.36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服务型消费占比达到47.7%,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0.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9%,较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如果把我国消费升级中潜在的各类需求更好释放,无疑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可以为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奠定更好基础。
其实,我国经济不缺增长点,不缺高质量的需求,缺少的恰恰是高质量的供给。在相当多的领域,与需求相比,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标准等还存在相当大的不匹配。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医疗、健康、养老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在加大,但相关产品、服务、标准等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导致现实中大量的需求“外流”。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供给,成为稳需求的关键。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这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导向。如果说过去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清除无效产能的话,当前及未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扩大有效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使潜在需求转变为经济增长的现实动力。这个政策导向,不仅超越了单纯从供给端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超越了单纯从需求端看需求管理。
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释放需求潜力,意味着需要瞄准供给端的短板,精准改革、精准施策。比如,针对中小微企业这个市场经济供给主体所面对的困难,需要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产品质量不高的挑战,需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类似需要加快突破的改革难点还有很多,这些都是着眼于需求端,落脚到供给侧的办法。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着力推进,尽快释放潜在的巨大需求,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释放大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匡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