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创新机制 激发创新活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9-05-07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世界科技正处于群体性突破和加速化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完善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这些都为我们完善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历史表明,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会期,我们唯有抓住机遇,以创新引领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方面,这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需要。当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不仅符合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潮流,也符合当今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潮流,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这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意味着发展方式上的转变和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之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降低企业成本、加大有效供给、推动产业转型,还是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从根本上讲都必须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二)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这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领跑、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一系列创新发展的新成就,引领着经济的发展进步、改善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差距。我国的创新之路具有自身独有优势,也仍需在发展中继续完善。一是围绕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学科展开的创新不足。近年来,我国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但基础研究总体水平与世界领先国家还有一定距离。二是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三是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等等。

(三)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完善的创新机制能为创新发展解除束缚,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从而更好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第一,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要把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实施好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加快在国际科学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既要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还要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第二,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人才的获得,一靠培养,二靠交流,二者应并举发展。一方面,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持续的投入和长期的积累、沉淀。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通过改革现有的学科设置和培养体系,针对市场和产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又要通过校企联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式,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人才的流动和聚集为创新带来的积极效应。在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健全人才流动市场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完善人才流动服务体系,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

第三,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机制。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要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建立宽松的创新生态环境,允许积累、允许试错,努力培育潜心科研的氛围;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创新观念,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此外,还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监管方式和管理理念,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创造更为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帅 扬)

【责任编辑:语谦】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