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战略上准确把握深化国企改革的基本要求。一是高举“一面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这个“根”和“魂”。二是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一以贯之。三是遵循“三个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四是强化“四个意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让各项改革落地生根。五是坚持“五项原则”。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六是增强“六种力量”。通过改革把国企打造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从战术上聚焦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环节。一是企业产权结构注重多元化与证券化相结合。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和二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上市。稳妥推进实施股权多元化,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二是企业管理体制注重党的领导与法人治理相融合。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既落实维护董事会、经理层的权利,又规范制衡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的行权行为,推进法人治理规范化。同时组建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公司,出台权力和责任清单,赋予企业更多的经营权。三是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注重分级与分类相兼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根据行业属性、岗位要求等进行分级分类,实行组织任命、市场选聘等不同选人用人方式,对市场竞争加大的领域积极推行经理层成员契约化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四是薪酬分配注重功能性与差异化相统筹。建立组织任命与市场选聘的薪酬协同机制,组织任命的领导人员薪酬管理重在规范,一方面调整过高收入,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奖励机制和退休后实行纳入公务员体系的保障机制;市场选聘人员坚持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分红、骨干职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机制,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五是企业用人制度注重市场化与契约化相适应。在保持现有高校毕业生引进方式的同时,对成熟人才、特殊急需紧缺人才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探索市场化退出,促使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
从战役上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能源企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基本遵循,坚定不移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未来竞争新动能。加快体制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利用市场化的手段管理企业,运用市场化的思维参与竞争。加大科技创新,加快突破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力争突破更多“卡脖子”问题。大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改造能源产业,推动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积极倡导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深化管理创新,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把注重质量效益的价值理念贯穿项目前期、建设和运营全过程,持续优化资产布局和资产结构,推动发展主线向绿色化、智能化和市场化转变。把握经营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增产增收、降本提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坚持过“紧日子”,合理压减各项费用,防范经营风险。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发展方式新转变。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统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重点治理和生态修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清洁能源开发使用力度,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坚持开放发展,开辟未来发展新领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稳妥“走出去”“引进来”,打造经济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加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其他行业等合作,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五是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提升发展普惠面。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党建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动力。坚持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相协调,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穿透式的职工培训体系,健全职工利益表达、协调和保护机制,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涂扬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