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企业家精神 激发“双创”活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形成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群体对于我国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做大做强、打造国际竞争力的“百年老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也是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具备的“特殊技能”,是固化在企业家身上的无形要素,不仅体现为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且包含了建立、组织和管理企业的才能。企业家精神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的综合性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品格和才能的培养作用更为突出。

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形成之后具有较强稳定性,很难改变。除去先天因素外,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培养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家庭是性格品质的主要来源,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担负重要角色,孩子的性格、观念、习惯往往来自父母言传身教;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孩子接触社会的主要途径,一个人的性格品质主要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社会环境对人的观念也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信息化发展,社会环境的作用更为突出。在上面三个因素中,家庭和学校的作用更为直接,在中经创业企业调查中,家庭和学校教育对于创业者的作用较为明显。比较而言,社会环境的作用更为基础,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个体的观念形成,而且也决定了家庭和学校的培养方向,通过家庭和学校对个人成长发挥间接作用。综合来看,积极树立勇于探索、诚实守信、宽容失败、持之以恒的社会氛围和创新文化是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重要条件。

与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不同,技能培养更多来自于后期教育,特别是专业教育和培训。随着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竞争充分、市场开放度提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于企业家来说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创业者的专业背景呈现多样化特点,工程技术专业创业者占据较大比例,但由于受专业背景限制,相关创业者企业经营和管理知识明显不足,在创业过程中明显“力不从心”,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成为创新型创业者的重要短板。调研发现,许多掌握较好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创业过程中在市场开拓、产品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困难,成为制约创业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适应创新创业发展的要求,我国高校应完善企业经营管理选修课和第二学历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将企业经营管理纳入公共课程教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模拟训练,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知识储备;各级孵化器和创业中心也应加强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创业者的企业经营管理技能。

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土壤。企业发展离不开市场竞争,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与市场竞争要求相一致,市场竞争为企业家精神提供了展示平台,企业家精神通过市场竞争得以强化。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创新能力强、管理经验水平高、诚信守法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是市场机制的根本出发点。这不仅是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对于形成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吴 滨)

【责任编辑:语谦】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