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70年发展与战略演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就,建成了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主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贸易规模多年创世界第一,工业结构逐步优化,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工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我国强国之基、富国之路。

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工业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

一是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全球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将经济工作重点放在工业建设上,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行业不断由小到大,一些新兴的工业行业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通信工业等也从无到有,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立健全工业生产体系和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得到了极大的保障,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由原来的以农副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转变为95%以上为工业制成品,工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服装、鞋、玩具、五金产品、家电等轻工品在全球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全球工业品市场因中国工业的发展及价廉物美产品的出口而极大丰富。

二是增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为提升综合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与原材料供应瓶颈问题得到缓解,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能源与原材料产业增长了上百倍,部分产品产量步入世界前列。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比1949年末增长5倍,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公路里程达到485万公里,增长59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8年末达到14.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7万公里,增长72.7%;光缆线路总长度达4358万公里。2018年移动宽带用户达13.1亿户,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加强,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三是提升了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工业是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国工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技术水平,为其他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对我国产业结构和要素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交通运输业和运输装备制造业的关系为例,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3.2万公里,分别较1949年增长5.3倍、5.0倍,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地区工业布局,为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工业布局的调整成为我国培育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途径,“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均以工业为主来推动实施。所谓的产业转移带动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指制造业的转移,制造业具有劳动生产率高、带动性强、能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等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四是吸纳和传播新技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人类社会几次大的飞跃都是源于工业革命,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赋予了工业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力量。在新中国,技术进步与工业发展几乎如影相随。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前苏联156项技术,迈开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一步。改革开放后,我们更大范围地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部分工业的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行业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我国工业发展展现的新态势、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拉动工业发展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增添了新动力。

工业发展的战略演变与理论创新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发展的历程,每一阶段都面临着特殊问题,每一阶段的特殊问题引导的理论探索和战略方针又反过来指导中国工业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的发展战略与理论创新,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修正、再创新、再修正的循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一,关于工业立国的长期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经济活力,工业发展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工业单方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相对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国内外工业化经验和中国国情,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是工业在GDP中占比的提高,而是要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对工业化本质与内涵认识的升华。这些都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

其二,关于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先行发展的战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加之西方国家的封锁形成诸多发展瓶颈。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重工业建设首先是建设钢铁、煤、电力、石油、机械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及基本化学工业等。重工业优先发展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为后来工业化加速推进、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训练科技人才以及产业工人队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工业发展布局时也采取了倾斜式发展思路,建立了沿海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把工业发展的重点向基础好的沿海地区倾斜,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随着工业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工业布局逐渐优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作为一个大国,以先进行业和发达地区示范、带动传统行业和落后地区发展,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从而更好提升经济发展的潜力。这也是我国多年来坚持部分行业、部分地区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关于以创新促发展的战略。

科技创新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就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实施了“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高科技研发计划,推行一系列科研体制改革,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力,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中央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一步阐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之,创新驱动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国工业发展展望

我国工业70年发展成就斐然,令人骄傲。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工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面临一些变化:一是消费升级对我国工业发展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但战略机遇期仍存在;三是新技术等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将愈加深刻,工业将进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需求升级、竞争加剧的裂变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主动作为,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顺应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的重要法宝。未来,我国工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多样化和高品质化,工业将呈现需求导向型的发展特征。面对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是要提升工业产品的品质,培育和打造一批质量可靠的国家自主品牌。二是要加快完善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定期制修订产品质量监管法律和标准,加强质量政策引导和质量环境建设。

第二,产业融合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当前,产业融合已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是在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产业组织变革。产业融合包括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等方式。比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等是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制造业服务化是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特征。产业融合本质上也是满足消费者更加个性化、更高品质的要求,它的基础是新技术革命。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技术革命为支撑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条件。

第三,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正在改变国际产业分工、国际竞争格局。对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决定国家力量对比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和决定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未来工业领域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的竞争,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大,工业竞争力的来源只有科技创新。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力度,从而为工业发展增添强劲推动力。

第四,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将更为紧密地互动。眼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一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产业国际化发展已进入新阶段,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大,产业转移步伐亦同步加大。二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会更加频繁。需要指出的是,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联系是否密切,关系到产业是否会空心化的问题。未来几年,我国的产业转移更多是源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二者的关系也会更为紧密。(史 丹)

【责任编辑:语谦】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