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促稳开新局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0-06-23

“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其中核心是就业、关键是企业、基础是产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就业是实现“保”和“稳”的“牛鼻子”。我国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亿户,是承载居民就业的基本面。只有保住企业,才能稳住就业,从而保住基本民生,筑牢扩内需的基石,进一步稳住经济的基本盘,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当前,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坚定信心和务实举措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为此,需要在“保”和“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不断应对风险挑战和解决矛盾问题中求新谋变。用“改革开放办法”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维护好、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还要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

客观地讲,我们的经济循环中一直都存在着“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堵点”主要表现为政策传导存在“中梗阻”,民营企业面临“玻璃门”“弹簧门”“卷帘门”;“痛点”表现为多种因素叠加使企业成本高企、负担较重;“难点”则主要是指面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级难题。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今年又新增了“断点”,主要是指疫情在全球的暴发使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资金链等受到较大冲击,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断链”风险。

做好“六稳”“六保”,保障经济循环畅通,要千方百计补“断点”、通“堵点”、治“痛点”、解“难点”。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适当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加大地方专项债力度“三箭齐发”,预计能带来数万亿元的投资增量,大幅提振了市场信心。以政府的“紧日子”换百姓的“好日子”,预计全年将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融资综合成本明显下降,鼓励银行合理让利。宏观调控应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力争实现“见苗浇水”,不搞“大水漫灌”,着力推动“放水养鱼”,防止“竭泽而渔”。要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疫情外生冲击、国际环境变化等压力,转化为对内深化改革创新、对外扩大开放合作的强大动力,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抓“六保”、促“六稳”,既需要政府构建“自上至下”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注重激活“由下而上”的市场自发需求。新型举国体制和政府强有力的措施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需要尽快让市场回归常态。要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盘。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对资源配置和微观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在法制规范、普惠民生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清除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规定。

以一揽子政策工具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高效协同、精准发力,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聚力于支持“保企业稳就业”。只有留住市场主体的青山,才能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实现疫情短期救助与中长期谋划并重,既要有克服短期困难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更要有激发中长期发展潜力的改革举措。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有效调节和优化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提振和激活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让二者互为支撑、互促共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要推动消费回升,也要扩大有效投资。制定差异化的消费激励政策,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回补和提质扩容。“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一头连着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另一头又连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具有“一石多鸟”的政策效果,需要进一步推进三者间的联动协调,形成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协同发力的格局,致力于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和就业帮扶,落实精准纾困。

让新基建和新产业“双轮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抓紧布局新基建、大力发展新产业,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历史性机遇。发展新基建是产业固本强基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转变数字经济应用繁荣而根基薄弱状况的关键。要努力从4G时代的“修路”转向5G时代的“造城”,加快培育5G发展的新生态,为万物互联、万物智联夯实基础。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产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支撑。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构建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共生、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同类型企业跨界合作的生态体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载体,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夯实“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底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既是当前我国稳定经济基本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当前,各国疫情防控节奏不同步加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难度,为此,需要加快开拓国内市场,推动出口转内销,保障供应链稳定。面对疫情冲击,要尽快补“链”,尽快协调解决好企业用工、资金、物流、原料供应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抓住国内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态势逐步向好、国际产业链面临重构的窗口机遇期,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应用牵引技术的迭代升级,改变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

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参与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保持外贸基本稳定。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工业互联网国际合作组织。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畅通国际物流网络。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海陆空管网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同步促进市场、规则、标准等方面的“软联通”。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环境,以自贸试验区引领国内开放新高地建设,积极开拓国际经济循环新渠道。扩大科技合作“朋友圈”,积极发展全球科技伙伴关系。打造国际化的开源开放创新平台,整合利用全球创新“智力”资源,促进全球科技创新红利共享。进一步开展新冠病毒疫苗和药物研发的国际合作,科学总结检测、追踪、隔离、治疗等重要领域有益经验,共同遏制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态势。(政武经)

【责任编辑:语谦】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