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依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趋势,对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物力、人力、财力、平台和体制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规划,同时明确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来推动经济体系升级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建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其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每个时期都有基于特定技术的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都源于前一时代的新兴产业。以现有技术路线之外发现的替代性技术来实现赶超,是技术和产业突破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替代技术通常便成为战略性新兴技术。自工业革命以来,产业迭代速度愈来愈快,第一次技术革命持续了近一百年,第二次技术革命持续了约七十年,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持续了还不到半个世纪,又有一大批新技术快速成长起来,并在最近20年形成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大潮。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不能及时跟进世界产业代谢的步伐,很可能迅速失去更新能力,导致产业长期衰落。总之,产业发展模式总是呈现为新兴产业的加速迭代过程,这就要求在发展当前支柱性产业的基础上,超前谋划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和效益等具有长期的、全局性的和决定性的影响。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和日益激烈的国际产业竞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确立自主完整的产业链、进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选择。

新发展格局强化了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求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所有环节。同时,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为此,国内大循环必须以国内的“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基础,但目前国内产业链恰恰是“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必须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来自战略性技术的应用,当前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创新发展战略性技术,并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的基础上,确立并发展战略性技术。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以及它们之间的深度融合,这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大规模集成和重组,又不断推动新技术的迭代更新。《纲要》深刻把握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确定了一系列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科技,并布局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路线。一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其集成产品如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布局产业体系的新支柱;另一方面,选取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的前沿科技,着力孵化与加速推进一批未来的技术和产业。此外,特别重视基础研究,注重通过原始创新来实现战略性新技术的源头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从事基础研究和战略性技术开发一般不能在短期内获得经济效益,并且存在巨大的失败风险,所以大多数科研机构和企业缺少投入意愿。然而一旦某项原创技术呈现了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市场内往往又会迅速形成多个竞争群体,产生大量同质化和低水平的重复项目,分散和浪费了人财物,严重削弱研发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国家创新体系来组织高效的基础研究及产业化项目。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企业及相关社会组织构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强调对科技创新的总体和长远谋划,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协同创新作用。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除了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之外,更要注重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在全国层面集聚各方智慧,制定覆盖全产业的、遵循技术和产业演化规律的整体规划。二是整合和优化各种科技创新资源,组织各类研发主体、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前沿领域来攻关原创性和引领性技术。三是整体谋划培养和造就更多一流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并把他们科学地组织起来进行技术攻关,这一点尤其重要。

【责任编辑:语谦】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