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25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些年的伟大实践证明,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集中体现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髓要义之中,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对坚持系统观念的认识,对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系统观念的理论源头和逻辑起点。系统观念内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本质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这启示我们,只有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才能发现和分析整体与部分、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能从整体上综合地、精准地考察事物,用以谋划指导实践。

系统观念展现理论逻辑的内在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系统观念既注重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又统揽发展的均衡性,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一方面,系统观念反映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另一方面,系统观念坚持从整体层面把握客观世界。其理论张力在于,凭借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探寻事物发展的本质,最终在整体层面上总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坚决防止用静止的、片面的、零散的、单一孤立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

系统观念彰显历史逻辑的经验智慧。回顾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实践工作,坚持系统观念已成为指导实践和谋划工作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出了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坚持系统观念,为我们统筹推进新时代各项事业起到了纲举目张、引领方向的作用。

系统观念反映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以系统观念指导实践,贯穿于改革发展各方面。如,体现在“系统性”的实践要求上,强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体现在“系统工程”的实践构想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等;体现在“系统治理”的实践举措上,强调“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体现在“系统思维”的策略方法上,强调“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等。

统筹“两个大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关键要强化问题导向、做好统筹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历史机遇,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坚持系统观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是应对复杂局面、推动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坚持系统观念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党要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坚持系统观念既是当务之急,也符合发展规律。第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善于谋划全局、整体设计,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矛盾解决,统筹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发展成果与成果分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上来,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坚持系统观念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法。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重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第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防范和化解重大矛盾风险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就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研究谋划。

坚持系统观念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时有抬头,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辩证认识、系统把握国内外大势,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因此,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分析形势、树立全球视野。

以系统观念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

现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新的征程上,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前瞻性思考是运用系统观念发挥战略引领作用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洞察大势,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洞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增强机遇意识,明晰未来发展方向。其次,要把握整体,把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贯通起来,把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统筹起来,既顾好当下,也谋好长远。最后,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二要加强全局性谋划。全局性谋划是运用系统观念推动战略实施的坚实基础。坚持系统观念,必须立足整体视域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通过系统思维分析事物内在机理、运用系统方法处理事物发展矛盾。这一思想和工作方法,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谋划尤为重要。加强全局性谋划,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同时,还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保持战略定力。

三要加强战略性布局。战略性布局是运用系统观念强化战略协同性的关键步骤。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完善战略布局、做好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联动,使各个方面协同推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疫情也是百年不遇,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举一反三,进行更有长远性的思考,完善战略布局,做到化危为机,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精准谋划完善战略性布局。在实践中,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更加自觉地运用系统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要加强整体性推进。整体性推进是运用系统观念落实战略规划和部署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同时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进程不可能齐步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做到全局和局部相协调,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加强整体推进,要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协同发展,在扬长避短中提升整体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稳健、更加均衡、更加协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之,坚持系统观念,就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责任编辑:语谦】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