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大变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走在全国前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以贯之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广东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始终坚持质量变革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促进发展质量变革。质量变革,包括通常所说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这是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顺应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大趋势,坚持质量为先,夯实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技术能力和技术基础,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性价比合理、安全性与稳定性高的产品和服务,塑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及品牌创造能力,不断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广东人口数量多、资源约束紧,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任务较重,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在质量变革上下功夫,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牵引,坚定不移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开展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培育更多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推进质量强省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精准推进效率变革

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永恒追求。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投入产出比较的竞争、效率高低的竞争。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增长的全要素全过程,推动效率变革,就是要填平各种低效率洼地,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并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一个稳固基础。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效益优先为目标,以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抓手,在破除无效供给、培育新动能和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上下功夫,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同时,还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稳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广东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树立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导向,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开展“亩均”等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巩固国企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积极承接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下大力气抓好工业投资,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充分激发动力变革

加快动力变革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重要条件。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根本上是改革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另一方面,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不断出现,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必由之路,是释放资源活力、激发增长新动力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广东最鲜明的特征。过去,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率先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如今,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广东更要积极作为,以改革创新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娃娃的事办好、把祖国的未来培养好。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探索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切实提升创新发展动力。

【责任编辑:语谦】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