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体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大历史观和实践辩证法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运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方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合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
以系统观念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具有体现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总体性特征,展现了走向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反映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多维度有机联系的总体,是具有明确自主逻辑的发展过程。以系统观念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的整体效应,方能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清晰、科学、可感可行的理论特质和实践品格。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征程上书写的文明华章,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之制”充分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治理效能,以高度的制度自觉实现了很多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形成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资本逻辑造成的对抗性矛盾,充分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呈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图景。
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适应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优化现代生产力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以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合力,以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重塑,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特质,汇聚了经济社会发展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探索,为精神生产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人们的现代精神和现代观念,并在创造性活动中提高现代素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往繁荣的文明之路,扎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持久、深沉的精神底蕴,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五个方面的特色反映了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的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图景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走和平发展道路摆脱了战争、殖民、掠夺等现代化老路,是迈向人类文明进步的正途。这些特色连缀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图景,体现为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关联性的实践形态。
深入理解这个总体图景可知,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汇聚合力的资源优势,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实际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厚植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走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中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前进方向、内在要求、制度优势、精神力量、价值目标、生态基础、世界意义和文明内涵。其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以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式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共同富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系统观念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和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认识到前进道路上可能遭遇的风险挑战的复杂性,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认识到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外因素,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难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联动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具有系统化特征,这表明,清晰、科学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可感可行的。系统观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解析经济社会发展中错综复杂矛盾的有效思维工具。以系统观念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要研究如何提高系统中各要素的运行效率,破除阻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壁垒,实现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有机统一,整体性推进各方面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基于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要秉持大历史观和实践辩证法,正确处理以下重大关系。
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顶层设计具有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反映了世界发展大势、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只有以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整合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的系统要素,才能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以更强的历史耐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以扎实的实践探索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蹄疾步稳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预料的新风险和不易解决的新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在深入调查研究中了解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才能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方法不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效能。
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正确的战略需要具体的策略来实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战略思维把握发展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作用。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又要“致广大而尽精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掌握做好实际工作的科学方法论。以全局观念谋一域,以谋好一域服务全局,方能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策略活力,既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又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守正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中,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同时应深刻认识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居于突出位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紧跟时代步伐,营造创新氛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创新思维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勇于探索、主动作为,以改革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同时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既有效率又有公平的高质量发展。提高效率才能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促进公平才能保障经济社会有序发展,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共享发展理念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
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焕发社会活力的前提,社会活力的涌流有助于提升社会秩序。只有保持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在高质量发展中保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秩序优良、活力彰显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同时,面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交织叠加,应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确保社会有序、和谐与稳定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提高民族自信心,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拓展发展空间,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积极因素,借鉴世界上先进文明的长处,实现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开创未来,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现代化,彰显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文明底蕴,反映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趋势。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上述重大关系都体现为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这些重大关系的两方面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中获得具体的规定,并在反映另一面的同时形成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在此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为此,应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普遍联系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及其变化的现实特征,深入认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整体推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内在逻辑,不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