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16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从历史看,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迈进高级形态的必然进程。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增大等问题,粗放的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中央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这必然要求通过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从理论看,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理论创新。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的理念不断与时俱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些重要论断再次为发展理论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彰显了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自信。

从实践看,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正确选择。从国内角度,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消费及需求结构面临新的变化趋势,产业结构面临新的调整转换压力,城乡区域发展也面临新的路径选择,只有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破解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国际角度,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只有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外部挑战,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把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落到实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等。实现以上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只有把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落到实处,才能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条件。

第一,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跨越经济发展阶段的难度大,需要长期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以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因此,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更加注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人均收入水平实现新突破。这不仅要保持较高经济增速,还要通过提高发展质量带动人民币汇率稳定升值,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推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

还要看到,经济发展质量主要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本、劳动等要素条件和边际产出发生改变,也就是生产函数发生变化,同时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持续强化,已经不可能像高速增长阶段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靠生产率的提高。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逐步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就要以更快的速度提高。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动态的,我们要达到的是2035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尽可能争取国内生产总值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特别是在潜在经济增速波动下降的情况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尤为重要。

第二,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牢固基石,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所谓高质量发展,通俗地说,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不仅需要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更要通过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等,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是要将促进共同富裕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先富带动后富效应。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挖掘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空间潜力;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提升后富区域的发展能力;深化对口帮扶制度,在区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二是要将促进共同富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促进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打造一批美丽宜居村庄。三是要将促进共同富裕融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以城带乡格局。发挥都市圈、城市群的辐射功能,带动小城镇及乡村联动发展。协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结合常住人口需要,以中心城区、中心镇等为核心,以交通路网和市政公用设施为重点,进行全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

第三,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既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物质财富极大增加;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只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们就能够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更好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推进现代化绝不能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同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推进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降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投入比例及污染排放程度;要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调整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拓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

第五,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大,重大风险挑战与日俱增,必须通过高水平开放趋利避害,为高质量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责任编辑:语谦】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