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和思路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11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及相互关系,着力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握三大特性的相互关系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是紧密联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可以促进和提升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安全性又是建设具有完整性和先进性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将三者统一起来,协同推进,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完整性是安全性的重要前提。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反映了产业门类齐全和体系完备的程度,是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础支撑。产业体系完整能够增加经济韧性,降低意外和突发事件给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带来的冲击。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仅仅人民吃穿住行等生活消费的需求体量就十分巨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必须依靠本国产业,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更需要依靠本国产业。产业体系的完整性是我国在国际上保持独立、不依附他国的经济基础,是立足我国国情的基本要求。建设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完整的工业门类,而且还要具备完整的研发设计部门、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完整的检测检验体系、完整的物流体系和储备体系等。我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但对照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来看,我国在一些关键环节上还存在不足,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统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巩固并提升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和体系完备优势,在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保持产业广度。

先进性与完整性具有密切的联系,没有先进性很难保持完整性。一方面,随着前沿技术不断演进,新技术催生的新行业不断发展。例如,数字技术推动大数据、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等的发展,使得产业门类和细分行业不断丰富,完整性的内容因此而扩充;另一方面,产业体系的基础是科技实力,如果不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就没有竞争力,就有可能在全球竞争中被排挤出市场,因此也就无法保持完整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体现产业体系先进性的重要载体。保持和加强产业体系完整性,必须要大力发展具有先进性的产业。产业体系的先进性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掌握国际产业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产业体系的先进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必须进一步强化前瞻思维,提升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包括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完善产业组织方式以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持续增强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在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提升产业高度。

安全性是产业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性,是产业体系抗击超级冲击和意外风险的内在要求,是大国经济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上升。产业体系的安全性主要体现为产业链供应链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布局,实现保障有力,能够在国家安全面临挑战时确保国民经济安全稳定运行。在这方面,既要考量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尤其是在重点产业领域要有合理规模的布局,又要考量产业体系的先进性,主要是看各产业门类内部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先进程度,特别是重点产业领域要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或服务。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加大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安全有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极端冲击,在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增强产业韧度。

发展基础及现实差距

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为产业发展本身的质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物质支撑,而且体现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同配套、融合联动,以及产业体系对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支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工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还拥有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宝贵的战略资源,为产业发展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优势。但是,也要看到,我国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滞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等短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现有基础,也要正视存在的差距和挑战。

一是充分认识产业体系完备与产业基础能力较弱之间的矛盾。我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农业和服务业也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产能高、规模大,但在某些细分产业高端环节发展尚不充分,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工业结构仍以一般重化工业为主,高端先进制造业如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比重还不高。在国内发展条件、国际发展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的情况下,我国产业体系的缺项和短板问题容易被凸显和放大,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

二是充分认识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链控制力较弱之间的矛盾。在现行评价标准下,我国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高度化特征,即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的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占比也快速上升。同时,我们依然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标准话语权较弱等问题,高端产业领域中多数企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缺乏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此外,我国产品质量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大、市场服务能力不足、资源利用率和关键矿产品自给率较低,这些都不利于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找准建设主攻方向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加强战略谋划,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问题,既要坚持问题导向,也要坚持系统思维,既要坚持开放发展,也要坚持底线思维,既要注重体系建设,也要提升要素水平,找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增强政策引导力和协同性,统筹推出一揽子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

第一,运用系统思维,明确发展方向,解决实际问题。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我国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坚持问题导向不等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明确产业体系建设方向,运用系统思维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解决我国基础学科建设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要从科学体系、产业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统筹发力,从原始创新、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等上下游协同拉动,既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大企业的核心作用,又要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同时还要全面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第二,坚持底线思维,统筹补短板和锻长板。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加深,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在补短板、锻长板,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力争在全球产业链布局和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我国要集中力量,采取多种措施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做好应对预案,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同时,还要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第三,坚持供需两侧发力,拓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空间。供给与需求失衡是我国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能快速突破的重要原因。例如,在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中,消费者往往首选国际知名品牌而非国产品牌,企业创新的市场驱动不足。供给侧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要素投入与产出难以很好满足创新需求和填补空白的要求。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要求我们既要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又要强化科技、人才、数字、资金等要素的投入,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更好抵御风险、迎接挑战。

第四,坚持统筹推进,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要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建设、平台打造,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水平。

【责任编辑:语谦】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