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要求、重要原则等作了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导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践形成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为在新征程上解放、发展、跃升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明确提出生产力跃升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重要论述强调解放、发展、跃升生产力,并揭示了生产力跃升的核心要义。
新质生产力理论更强调生产力的质态跃升。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生产力的演进历程来看,生产力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发展方式在大多阶段呈现为循序渐进、边际拓展,而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时代变迁的关键时期则往往呈现为跨越提升、快速迭代。先发经济体如果能抓住生产力跃升机遇,就能扩大优势,持续引领;后发经济体如果能抓住这一机遇,则能实现赶超,后来居上。传统生产力理论多聚焦于渐进式发展,强调生产力的常态发展,而新质生产力理论则更聚焦于跨越式发展,强调生产力的质态跃升。
生产力的质态跃升必须以创新为主导。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驱动生产力发展由量变上升为质变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关键所在,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显著特点,更强调通过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坚持把由科技创新引发的技术进步作为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质态跃升。
生产力的质态跃升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跃升。生产力的质态跃升与新发展理念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只有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生产力才能实现质态跃升,最终形成新质生产力。具体而言,生产力的质态跃升必须以创新为发展动力,强调创新驱动生产力质态跃升;以协调为内在要求,强调解决生产力质态跃升带来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绿色为必要条件,强调生产力质态跃升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开放为必由之路,强调综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生产力质态跃升;以共享为本质要求,强调生产力质态跃升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机统一。
创新揭示生产力跃升决定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深刻揭示了生产力跃升决定机制的三个层面及其互动机理。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生产力跃升的动力源泉。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技术变革,分别为蒸汽机的发明、内燃机和电气的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数字化技术不断成熟。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发生巨大变化,可简单概括为“四个力”,即马力、电力、网力、算力,每一次生产力跃升,均源自技术革命性突破。革命性新技术带来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市场等,对旧技术、旧领域造成“创造性破坏”,推动旧生产力体系逐步瓦解,促使生产力的内涵和形式发生巨大的革命性跃迁。新质生产力理论更为重视技术革命性突破引致的生产力跃升新动能,强调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强创新资源的统筹能力,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生产力跃升的关键路径。生产力是由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各种形式组合构成的有机系统,生产力发展既包括生产要素量的增长,也包括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在短期内,生产要素的量是有限的、稳定的,而要素配置方式则富有创造性、不确定性,生产力的跃升仅靠量的增长难以实现,需要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形式、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来实现。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不仅包括基于新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所带来的拓展型创新性配置,如培养熟练掌握和创新运用数字技术的更高素质劳动者,还包括通过新生产要素赋能传统要素组合所带来的赋能型创新性配置,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传统要素组合效率。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生产力跃升的基础载体。从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进程来看,生产力跃升与产业变革密不可分,通常呈现为新兴产业的涌现以及传统产业的变革。但科技革命并不一定会引发产业变革,只有在合适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安排下,才能推动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全球分工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化,实现生产力跃升。新质生产力理论更为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技术—要素—产业”链条是生产力跃升的传导机制。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技术革命性突破一方面能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禀赋发生深刻变化,不仅加快了生产要素的积累速度,而且催生新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能大幅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不仅使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上升,还能推动形成要素配置新组合新模式,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将吸引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生产力跃升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是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生产关系,有助于打破制约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畅通流动的障碍,促进其向生产力跃升方向集聚,创造一个更适合生产力跃升的环境。新型生产关系下,创新资源和市场的结合度进一步提升,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成果不断涌现,新旧生产要素活力进一步激发,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效率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进一步融合,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速度大幅提升,“技术—要素—产业”传导机制更加畅通高效,有效促进生产力跃升。
深刻阐释生产力跃升内涵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深刻阐释了生产力跃升的基本内涵及核心标志。
生产力要素系统的跃升型重塑是生产力跃升的基本内涵。生产力要素系统的跃升型重塑不仅包括生产力三大要素自身的质变,还包括三大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这些要素相互融通、高效协同,形成新的组合方式,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体现为以熟练掌握和创新运用数字技术为跃升方向的更高素质劳动者,以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为跃升方向的更高技术含量劳动资料,以数据要素和传统要素深度融合为跃升方向的更广范围劳动对象,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生产力要素系统进行质的重塑,实现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
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是生产力跃升的核心标志。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剔除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增长贡献后的经济增长率,是稳态增长率的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模式由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驱动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是当代生产力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更重视技术进步与资源配置优化带来的增长效应,一方面强调劳动、资本等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提升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以生产力要素系统的跃升型重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生产力要素系统跃升型重塑,意味着更高素质劳动者运用更为合适的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对更具针对性的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从生产函数的角度出发,生产力要素系统的跃升型重塑将推动生产要素质的提升,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效率同样不断提升,在生产要素的量保持不变情况下,要素产出将大幅增长,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在回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践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面临的新机遇、新要求、新问题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征。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一理论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源于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实践,并将继续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站上新起点,我们要强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持续涌现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局面,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