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智造”新名片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06-23

创新潜力,蕴藏于激发活力的体制机制之中,涵养于大胆假设的宽松氛围之中,开花于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之中,结果于丰厚坚实的人才基础之上

“7名员工就能实现一次养鱼150万条。”日前,中国打造的可抗12级台风的“超级渔场”交付挪威用户。“超级渔场”安装了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融入生物学、工学、电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可实现全自动监测、喂养、清洁工作,是我国承建的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可以说,它是一座渔场,也是为海洋生物搭建的一个舒适的现代化的家。

点的突破,映射出系统能力的提升。且不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天舟一号上太空送货加油、“蛟龙” 号下探马里亚纳海沟、量子计算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就在这几天,“中国造无轨列车让地铁在公路上跑”“我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等新闻不断见诸媒体,这些“叫得响、数得着”的工程科技成果,成为“中国智造”的新名片惊艳全球,展现了我国工程科技的整体实力,为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年的运十飞机下马,国产航母立项拿不下来,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国力所限,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当中的痛苦和无奈,不少人至今记忆犹新。然而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党中央始终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坚持不断地投入力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放在新发展理念的首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这才有了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创新势头在地理上已发生转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016年指出,中国的专利申请呈现数量增长、质量提高、结构优化的特征,这是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参考指标和积极信号。然而客观来看,我们与创新型国家的距离还不算短。首先,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比的是谁的创新速度更快更持续、谁的创新体系更活更成熟更实用。唯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释放潜力推动创新创新再创新,才能使国家强、企业赢、人民生活更好。其次,工程领域的赶超由于目标明确,实施起来较为容易,而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不确定性更强,也需要做出更多看似“无用”的投入和努力。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创新潜力,蕴藏于激发活力的体制机制之中,涵养于大胆假设的宽松氛围之中,开花于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之中,结果于丰厚坚实的人才基础之上。“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正是要以改革红利激发创新活力与创业激情,让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创新成果转化之路越走越宽。

“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需要我们在识变、应变、求变的过程中争取战略主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科技一同发力,“中国智造”的声音会一天比一天更响亮。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 作者:曹梓)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