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监管处罚8个月后,大公资信迎来新东家——中国国新。中国国新方面表示,十分关注并长期看好评级行业发展。中国国新有能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引领大公资信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其成长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
日前,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大公资信)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作为控股方,中国国新持有大公资信58%的股份,将坚定支持其成长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评级机构。
大公资信成立于1994年3月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市场神话坍塌。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信用评级企业之一,大公资信倡导建立新的世界评级体系,以打破三大评级机构垄断全球信用评级市场的状况。
然而,2018年8月份,大公资信遭遇“滑铁卢”。因被查出“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等违规问题,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分别暂停了大公资信的部分评级业务,即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业务、证券评级业务,期限为一年。
此次入主大公资信,中国国新有哪些考虑?
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中央企业,中国国新一直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资本运营模式,目前已基本形成“5+1”业务格局。该格局包括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板块以及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1个平台。
“我们十分关注并长期看好评级行业的发展。”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当前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的大形势下,信用评级在风险揭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收购大公资信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国新运营国有资本的功能,履行央企责任。
“中国国新有能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引领大公资信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位负责人表示,整改期间,大公资信将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逐项整改,处罚之外的业务仍会正常开展。从监管处罚至今,大公资信总共出具评级报告550多份,发布各类研究报告220多篇。大公资信从业人员结构也得到了全面优化,从业3年以上的分析师占全体分析师比例从21%提升至45%;获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84%提升至89%;获得证券执业资格的人员占分析师比例从17%提升至23%。
据介绍,大公资信出现违规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两个“隔离关系”,即评级业务与非评级业务的“隔离关系”、评级公司与关联公司之间的“隔离关系”。在整改中,大公资信已改组了董事会,重新任命了高管团队;调整组织结构,保障了评级机构的独立运营;完善了各项业务隔离制度规定。
对于中国国新“接手”大公,大公资信团队表示,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会带来巨大变化,将对整个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
分析人士进一步表示,此次重组是央企合规稳健经营与评级机构专业能力的结合。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后,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大公资信重塑品牌,以建设世界一流评级企业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大公资信的独立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其评级专业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骨干员工的积极性,努力为市场客户提供能与国际接轨的更加优质、专业的评级服务。
据介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大公资信就开始系统开展主权评级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技术和数据基础。公司先后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过主权评级,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整改后的大公资信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2019年1月份,美国标普获准进入中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成为首家在中国执业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紧随其后的将是穆迪、惠誉。业界普遍认为,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进入将加剧行业竞争,本土评级机构必将面临新的挑战。(记者 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