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新动能” 蓬勃“新消费”
——从用电量感知中国经济的温度与亮度

文章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9-05-24

工人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西沙城乡西沙城村附近荒山上的光伏发电场巡查并网线路(杨世尧 摄)

用电量被视为经济“晴雨表”。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特别是新型产业加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活跃,带动企业用电持续较快增长。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5534亿千瓦时,同比提高5.8%。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光伏元件制造、互联网数据服务等用电增长均超过50%,显示出中国经济新动能不断壮大,新消费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这是5月13日拍摄的湖北武汉凤凰山变电站扩建区(肖艺九 摄)

“新区域”领跑电量增长

“4月份全国发电量增速进一步提高,西南、中南等地区发受电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举行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一开场就拿用电数据“测量”经济“温度”。

从用电等实物量指标运行情况看,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分地区看,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1至4月,西藏、内蒙古、广西、湖北、安徽、海南和新疆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10%。

“过去是东部和沿海发达省份用电‘跑得快’,现在已经改为西部和中南部省份‘领跑’电量增长。除了基数较低因素,主要是脱贫攻坚、‘补短板’等拉大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有城镇化率和居民家用电器水平提高,以及原生态环境带动旅游消费增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发展部副主任叶春说。

5月,西藏林芝,雅鲁藏布江沿线多处工地如火如荼。海拔3000米的高原,工人们正忙碌着拉林铁路朗县站牵引变电所施工和设备基础浇筑。

中铁电气化局拉林铁路四电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白小伟说:“今年以来拉林铁路大规模施工,铁路隧道、桥梁等3月份集中开工,用电量增加较大。下半年全线17个站房都要招标开工,用电量还将继续增加。”

中电联数据显示,前4个月,西藏全社会用电量同比提高18.3%,增速居全国首位。

这是4月4日在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拍摄的调试中的起重机(李响 摄)

“新动能”不断壮大

中电联数据显示,4月份,制造业日均用电量达到近5个月最高值。

“工业和制造业用电量平稳增长,数字化、信息化相关行业用电增速超前,反映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实现较快增长,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稳步推进。”叶春表示。

4月份,风能原动设备制造、光伏设备及器件制造、新能源整车制造、互联网数据服务的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0.35%、64.21%、50.5%和58.99%。抢眼的数字背后,是高技术及其装备制造业亮点频现。

全长138米的自动化生产线,包含48台套高端智能装备,人、机、物料全部实现互联互通。这是徐工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感应供电的旋挖钻机柔性生产线。

徐工集团坚持加强研发,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蝶变”升级,今年以来密集推出新产品,仅3月份,徐工品牌出口就超过1亿美元。

“前4个月徐州地区装备制造业订单满满,企业生产稳定,用电同比增长60.37%,一些小型装备制造企业4月份用电量增幅高达98.54%。”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李颖表示。

曾经“以煤为重”的内蒙古,一季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计算机等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均实现大幅提升,智能电视、光电子器件等工业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带动用电量“跑”在全国前列。

在浙江嘉兴菜鸟“未来园区”,商品按照包裹地址的不同进行自动分拨(黄宗治 摄)

“新消费”蓬勃快速发展

据中电联统计,1至4月,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提高10.5%和10.9%,成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互联网信息与数据服务、交通运输及仓储物流、住宿餐饮等行业用电量增速均表现亮眼。

电力数据折射出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一大批企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发现新蓝海。

吉林白山市抚松县,一座现代养殖场里,生猪享受着高科技“待遇”。由京东数字科技提供的巡检“机器人”,可通过智能摄像头“识别”猪脸,从而“估算”胖瘦控制饲料投放;同时“分辨”猪声,以监控疫病降低风险。

湖州织里,几天前举行的淘宝直播“亲子节”,24个小时通过直播平台累计销售童装30万件。

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消费场景,个性化、智慧化的消费新趋势,正激活庞大的国内需求市场。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1至4月网络零售提速,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2.2%,完成快递量同比增长24.8%。

 

第18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人们在观看蔚来汽车展出的纯电动轿车产品系列eT预览版(方喆 摄)

“近14亿人口的超大内需市场,大众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说,“新消费孕育着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给中国经济注入更多信心和韧劲。”(记者 姜琳)

【责任编辑:宋词】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