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报告:中国一重重器“国宝” 轻装前行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20-01-20

通常,我们把国企称为国之重器,以形容其在国计民生中的战略地位。

重器不少,“国宝”唯一。

1962年,周总理在视察一重期间,正式提出了一重是“国宝”的说法。自此,这一说法广为流传。“一重是国宝,要锐意进取攀新高峰”,这是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在1986年的题词。

大江东流去,“国宝”今如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资报告》带您了解中国一重65年的发展历程。

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发展现代工业,成为当务之急。建设能“生产工厂”的重型装备工厂,是先决条件。

1950年2月19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专程参观了乌拉尔重机厂。在这里,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有朝一日,我们也要建立自己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

回国后,中央政府就把建设重型机械厂的事情提上了议事日程。

中国一重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介绍说,决策初期,选址曾考虑过北京、武汉、齐齐哈尔三个地方。

筹备组几经考察,认为齐齐哈尔冬季漫长,距离钢铁基地较远,武汉则地势不平、工程量大、动能缺乏。经过反复权衡,最后还是决定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建厂。富拉尔基是达斡尔语,红色江岸之意。

当时,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是由前苏联援建的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工厂设计由前苏联负责。1954年确定建厂,1956年6月动工,1959年年底基本完成。

刘明忠说,工厂的建设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

工厂建设期间,朱德、邓小平、陈云、彭德怀多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工厂视察和指导建厂工作。王震将军在这里了解到,工厂建设急需人才,他就调来了2000名军官。这些握惯了钢枪的手,拿起了各式样的劳动工具,开始挖土、打桩。后来,他们中的不少人成长为一重的骨干。

重型机器厂的设备都很重,重到地球表面难以支承,建筑学上叫土壤承载力不足。为了给工厂打下坚固的地基,需要把上万根十多米长,横截面为350×30毫米的钢筋砸进土里。

亲历者解冰回忆说,“冷天寒地,大地封凝,往冻土层里钉一个钉子都不容易,要把那么粗那么高的桩,密匝匝地砸入地下,谈何容易?”

然而,对新政权、新生活饱含热情的上万名建设者——主力是华东野战军99师转业而来的基建工程兵第五师(即中建二局前身),奋战了一年,把这里的千年冻土加固成为地球上最坚实的地方之一,为75米的烟囱、40米的厂房、大型水压机和连续震动的造型机、汽锤建造了最可靠的立足之地。

在当时,恢复经济建设刻不容缓。因此,重型机器厂制定了“边基建、边准备、边生产”的“三边”方针。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冷热加工厂分别投产,为包头钢铁公司设计和制造了1150初轧机,自行设计制造了12500吨水压机,这两大产品在当时都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到1959年下半年,工厂基本建成时,其生产的机器产品产量就已经达到12078吨。对此,国家验收委员会评价说:“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的提前建成和两大产品的生产,将使我国的重型机器制造业走上独立制造大型轧钢、冶炼、锻压设备的新阶段。”

坎坷

1960年10月,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正式更名为第一重型机器厂。

然而,就在这一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政府将在厂工作的17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停止供应设备和技术资料。

尚在蹒跚学步的一重,不得不加速奔跑。

看着刚刚接到手的3万吨模锻水压机等超高难度任务,赵德生、刘炯黎为主设计师的研发团队下定决心,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设计、生产任务。

那时的中国,什么都短缺。赵德生、刘炯们黎是啃着玉米面饼子,喝着凉水搞科技攻关的。经常加班加上营养不良,使得他们的身体非常虚弱,但他们硬是坚持下来了。

1962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一重。他鼓励大家说,你们这个厂可是“国宝”,为了建设它,我们拿出4亿多人民币,相当于每人投资一元钱,可是咱们的命根子啊。

周总理的关怀和鼓励,为设计人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就凭着这一股劲儿,他们挺过了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干扰。经过漫长的攻关,3万吨水压机在1967年完成设计,1973年在西南铝投入生产,至今仍然是西南铝的镇厂之宝。

期间,在国家的支持下,一重累计投入3亿多元进行技术改造。专项装备、核电装备、铸锻件等产品相继研制成功,并成为当前的主导产品。到了1978年,中国一重的生产能力达到了5万吨。

然而,改革开放的开始,给一重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1979年,去北京开会的一重干部带回一个坏消息:国家调整经济计划,一重正在生产的5套轧机下马。此时,5套轧机已全部投料,但没有出路,只能放在露天里,任风吹雨打。

国家不再给任务,一重人不得不去市场上找“食儿吃”。

多年来,因为供不应求,一重人习惯被用户单位前呼后拥。哪知道,1981年,一重在富拉尔基召开首次订货会时,用户根本不愿意来这个边疆小城。

订货不足,现金流紧张,工资不能及时发放,科技人才不断流失。一重陷入了困境。

为了求生存,一重不得不进行三大转变:由过去主要靠吃生产建设饭,转变为吃挖潜、革新、改造饭;由过去主要靠生产大型成套产品,转变为也生产小型成套产品、配件等;由过去主要为冶金、电力、汽车拖拉机三大行业服务,拓展到为轻化工业等各行各业人民生活服务。

同时,一重以引进消化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研制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新产品。

1982年,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进行轧机改造,引进美国一家公司的4条生产线。该厂和美方研究后,决定把机械部分交给一重生产。当时任东轻厂长的是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尉建行。他说:“我了解一重,信任一重,你们是国宝啊。” 

与此同时,一重开始探索现代企业制度。

1984年,一重实行分厂制,1993年成为全国第一批集团公司。1998年起,一重开始把非主业企业剥离分流,并进行了取消干部行政级别、实行公开竞聘等较为超前的改革探索。

2010年,中国一重股份上市,为一重进一步搏击市场、战胜各种困难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凭着“国宝”的美誉,靠着顽强的生命力,一重不仅度过了变轨期,还生产了1400超低头板坯连铸机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再次挺起了民族重工业的脊梁。

然而,由于东北地区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时间较长,一重的上述改革并不彻底,或者时有反弹。到了2008年,一重再度开始走了下坡路,2014年开始陷入亏损。

重生

2016年,刘明忠调任中国一重董事长、党委书记时,一重的亏损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人均营业收入仅为28.75万元/人,不到同行企业额五分之一。

“究其根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干部解放思想的程度不够,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不足,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严重缺乏,闯劲、冲劲、拼劲严重不足。”经过深入调研,刘明忠认为,要想保持行业领军地位、继续保持独立运行、继续留在“国家队”,中国一重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就要解决思想观念、活力动力、体制机制这三个核心问题。

东北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地区,也是最晚退出的。

一些干部早已习惯于计划经济思维,“一重就是重,谁也拱不动”,“溜溜达达、两千七八”心态不是个别现象。刘明忠到任后,一重在公司职能部门、各子公司、事业部及所属分厂、班组三个层次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系列活动,累计开展专题讨论会180余场次,近9000人次参与,查摆出制约改革发展问题226项,有效破除阻碍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认识障碍。

为了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站位,一重组织开展了系列对标活动,安排干部去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以及在京高校分批分期轮训。通过学习,大部分人意识到,一重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关口。

对于那些思想仍旧僵化的群体,刘明忠采取果断措施:将产品质量持久得不到改善的炼钢厂领导班子和经营管理不善亏损的天津重工领导班子解散,通过市场化选聘方式竞聘上岗,成效立马显现。

思想改造加重拳出击,为后续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那么,改革究竟应该从哪开始呢?刘明忠认为,应该紧紧抓住三项制度改革这一“牛鼻子”,实现“一子落,满盘活”,使企业发展活力、动力得到了有效激发。

精简人员、压缩机构、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三供一业分离等历史遗留问题改革,在刘明忠的主导下,一重从回避矛盾到解决矛盾,彻底解决了一重人员负担过重、社会包袱较多的问题。

对于留下来的干部职工,一重从股份公司选聘副总裁开始,由上到下全面推进市场化选聘与契约化管理。通过签订《岗位合同书》,实现干部的“身份市场化”;通过《薪酬管理办法》《业绩考核办法》《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实现了干部“管理契约化”。

同时,一重不断完善薪酬分配、考核体系,拓宽人才晋升通道,让员工充分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红利,激发了干部职工凭本事、靠业绩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针对一重市场化意识淡薄,以生产为主导的旧有经营体系,刘明忠提出,要通过“225”管理创新体系的推广,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新的经营机制。刘明忠和一重其他负责人带队,频频拜访客户。通过上述措施,中国一重从“一管到底”向“一追到底”转变,从“以生产为主”向“以市场为主”转变,从“以自我为主”向“开放合作”转变。

“改革过程中,一重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刘明忠说,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之后、进入新时代,中国一重都高举党的旗帜,严格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创新性提出“一个思路、一个规划、两个体系”的党建工作框架和两个作用、三个保证、五项工程、五大体系、一个目标的“23551”党建工作总体思路,不断把党建的政治优势不断转化为公司改革发展的持续动力。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一重形成了多元发展、多级支撑、多业并举的新局面。2017年,一重扭亏为盈,2018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4.1%,2019年一重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快步迈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贡献

作为我国 “工业母机”企业,一重成立65年来,虽几经跌宕起伏,但始终不忘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维护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初心和使命,牢牢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

据统计,65年来,一重开发研制新产品400多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400多项,提供机械产品近500万吨。这些产品先后装备了以鞍钢、本钢、宝钢、首钢、攀钢为代表的各大钢铁基地;以一汽、二汽为代表的各大汽车工业基地;以吉化、辽化、燕山和茂名石化为代表的石油化工基地;以东北轻合金、西南铝加工厂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以平朔、准噶尔为代表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为以哈电、上电、东电为代表的电站设备生产基地提供了大量配套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一重。习近平说,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下,一重在自主创新上再获突破。

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当天,一重承制的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项目首堆防城港3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实现了水压试验一次成功。目前,中国一重完成了全部国家示范工程“CAP1400”和“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制造任务。

其后不久,一重承制的世界最大2400吨石化技术装备——镇海沸腾床渣油锻焊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该装备的成功制造标志着我国超大吨位石化装备制造技术再次领跑国际,彰显了“大国重器”的实力。

2019年2月24日,一重承制的中石化茂名石化三台2270吨锻焊浆态床反应器,完成现场组焊,这不仅是中国首台(套)浆态床反应器,也是目前现场组焊完成的世界最大锻焊加氢反应器。2018年度国家科技表彰大会,中国一重一项科技创新成果荣获特等奖。

“一重的初心,就是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维护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刘明忠说,如今,一重的制造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重大转变。(《国资报告》记者 刘青山)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