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国资报告》记者乘车前往广西田林县浪平镇,距离县城两个多小时车程。行驶在崎岖的高山峭路,大雨骤降,路边时而可见泥石流的痕迹。不由感慨扶贫之路的艰辛和不易。
田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全境山地,无一处平原,其境内的岑王老山长年云雾缭绕,是广西第四高峰。属国家级贫困县和自治区深度贫困县。截至2015年底,全县有贫困户13512户,贫困人口54595人,贫困村68个,贫困发生率23.6%。2016至2018年累计脱贫摘帽44个贫困村,11106户46777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8%。目前,还有59个贫困村未摘帽,有3104户贫困户11333名贫困人口未脱贫。
浪平镇位于田林东北方向,地处大石山区,土地稀缺,人均耕地不足两分,有多个深度贫困村和极度贫困村,是田林县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自2015年8月,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定点扶贫田林县以来,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一道,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在组织领导、基础设施、基层党建、信息网络、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给予了田林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截至目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累计落实帮扶项目资金2902万元,共实施36个项目,涉及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村部建设等,受益贫困村43个、贫困户4387户18090人。
田林县贫困发生率今年预计降至1.6%,实现脱贫摘帽,为明年全面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姬松茸:撑起致富伞
来到姬松茸项目基地,大雨过后泥泞一片,穿着雨鞋的记者也缓慢前行。进入大棚基地,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棚内,随处可见破土而出的姬松茸。贫困户姚再来正通过中国电信搭建的“5G+8K”,与350公里外的广西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韩美丽进行视频连线,专家就姚再来所问的近期姬松茸长势及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一一解答。
浪平镇姬松茸种植项目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带贫效果明显,是石漠化山区脱贫攻坚的一条好路子。
2018年,经深入调研探索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的路径和方法,结合田林县的生态环境特点,以及浪平镇党委、浪平村“两委”试水种植姬松茸的内生动力,在浪平村引进姬松茸项目基础上,中国电信于2018年底携产业链合作伙伴援资、引资212万元,推进项目建设种植大棚达到55个规模。
该项目自2019年6月开始产菇,到10月10日出菇8茬,累计产量35万斤、产值158万元,预计全年平均产菇1万斤/棚、产值4.5万元/棚、农户纯收入2万元/棚、村集体收入3000元/棚。项目带动11户贫困户种植,贫困户增收约6万/户,吸纳就业人数83人,其中贫困户就业人数57人,受益贫困户达40户,带动贫困人口临时用工150人次,有效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开启了石漠化山区发展产业和脱贫致富新路子。
中国电信扶贫专干、田林县委常委,副县长农国宁介绍,2019年,中国电信拟再投资1420万元,新建705个大棚,使全县的姬松茸生产大棚总数达到760个,建成全国规模较大的姬松茸种植发展基地,带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助力乡亲们脱贫攻坚奔小康。
油茶林:旧貌换新颜
2018年12月,广西启动油茶“双千”计划,田林县油茶林面积37万亩,总产值2.2亿元,是主要产业之一,但是单产低产业优势不强。2019年,在中国电信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利周瑶族乡启动了平布村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该村茶油低产林旧貌换新颜。
利周瑶族乡平布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浩介绍,平布村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低产林改造主要是解决平布村现有油茶林效益低的问题。
据统计,该村有油茶林近4500亩,覆盖77%的贫困户和90%的农户,是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长期受品种混杂、老残林多、管理粗放等因素影响,油茶单产低、效益差,靠天吃饭,一年结果两年荒,影响村民收入。
平布村利用中国电信帮扶资金,以平布村恒旭油茶专业合作社为主体,采取“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1000亩油茶林进行低产改造。专业合作社由油茶种植户组成,农户以原有低产林或荒地入股进行收益分红,或参与劳动获取劳务收入。预计改造第三年开始产果、第五年丰产,预计油茶亩产效益能提高2000元以上。
据黄浩测算,项目建成后,参与建设的农户年均收入将提高1.5万元,而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0万元左右,实现农户、村集体经济“双增收”。据介绍,农户种植油茶四到五年到丰收期后,可以持续受益30年,而该项目目前已带动38户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占全村贫困户的20.3%。
此外,在平布村,中国电信还投入100万帮扶村里的甘蔗产业,其中40万用于机械化改造,包括31台微耕机、4台旅耕机和一台犁地轮式机,推进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60万资金则用于采购种子和高产化肥,提高单位亩产量。预计今年年底就能有收成,每亩平均能增产2吨,每吨能增收490元,农户获得增收部分的80%,另有20%归村集体经济。据测算,村里每户平均种植5-8亩甘蔗,每户光种甘蔗一项每年可增收4000元以上。
目前,平布村人均收入约6000元,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农业种植为主。作为产业扶贫的引领者,中国电信帮扶村里油茶和甘蔗种植,为产业扶贫。黄浩和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两项产业种植发展起来,将给每户农民带来2万左右的收入。”在他看来,这两个特色产业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
芒果基地:孕育新希望
距离田林县城12公里的那光村,因具备适宜种植芒果的地理及气候条件,成为芒果扶贫产业基地的最佳选择。
2017年,中国电信投入70万元,帮扶那光村发展芒果产业,目前已建成100亩4000株的产业基地,不仅为那光村解决没有村集体收入的问题,而且以点带面带动村民发展芒果种植。预计基地2020年会有株产,2021年进入丰产期,每亩亩产970公斤左右,市场收购价7000元左右。
据那光村第一书记罗湖云介绍,除去各种成本,每亩芒果利润约3500元,不仅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60万元以上,而且基地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形成辐射作用带动芒果产业上规模。
“家里种了350亩,算种得比较多的”。那光村那光屯村民杨光丛,正是看到芒果产业的“钱”景,不仅自家大面积种植芒果,他还进入村里的合作社参与日常基地种植管理,一年大约50天,如修枝、施肥、打农药等,一天按150元结算劳务报酬。之前,杨光丛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板栗、生姜等为主,这些一年收入一万多元,还需要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随着中国电信在田林县的多个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实施,昔日荒山变成了“金山”。以前在外出打工的农户,如今回乡发展特色农业,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农产品“出山”:互联网+消费扶贫
发展产业,销路非常关键。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对市场需求变化不了解,没有拓展市场队伍和力量,都是贫困山区所面临的困境。
电商搭桥,农产品终于可以“出山”。
中国电信依托自主电商平台天虎云商,推进“互联网+消费扶贫”,为乐里镇那光村集体开办网店。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系统内“我买”和网上“帮卖”,拓宽田林岑王老山灵芝、高端山茶油、八渡笋、食用菌等原生态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田林“中国八渡笋之乡”、“中国灵芝之乡”的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田林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飞出乡村、走向市场。目前,累计帮助那光村实现村集体收入11万元。
记者到访的时候,田林县城的百乡拾味电子商务公司的王大吉,正为当天的500个特产订单忙碌着,这些产品主要以姬松茸、山茶油、山楂片、八渡笋等由田林县贫困户和农户生产的农特产品为主,销往全国各地。40岁的王大吉,5年前从广州一家IT企业辞职,回乡创立田林县百乡拾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其初衷就是帮助村里的好产品打开销路。在王大吉的店里,一半以上的农产品是从贫困村贫困户手上采购的扶贫产品。如45岁腿脚不便的王韦,家里五口人只有他和妻子两个劳动力,家里种植的八渡笋、木耳、芒果都由王大吉收购,一年收入约2.5万元。
这些农特产品,王大吉除在淘宝网店销售外,也在中国电信旗下天虎云商的扶贫频道销售。据介绍,现在门店和电商平台同步销售,每个月100万以上的销售额,其中70%来自于电商平台,而电商一半的销售额来自天虎云商。“8月底,合肥某企业通过天虎云商平台订购一笔价值26万元的产品,相当于门店半年零售额!”扶贫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出大山,并卖出了好价钱,“以前八渡笋一斤十几块,现在可以卖二十几块。”全年无休的王大吉累并快乐着。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大雨过后的浪平中学,清新美丽。上空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校园整洁有序。走入教室,老师正绘声绘色地讲课。教学设备、校舍条件都可与大都市的中学相媲美。
在教育扶贫的路上,中国电信也一刻不松懈。
中国电信捐助95万元,搭建田林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县中小学校提供全国优质教学资源,解决贫困地区师资不足,确保开齐课、开好课,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
资助87万元建设浪平中学教育信息化示范标杆校,配齐3个教研室和13个班级一体化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电子设施和校园网络,以浪平中学为示范点推进全县实现教育信息化。多媒体教室于2019年2月26日建成使用。
资助100万元,援建浪平镇中学宿舍楼,可解决40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目前项目正在选址中。
资助500万元,建设利周瑶族乡中心幼儿园项目,解决易地安置点及周边群众幼儿入园难问题。目前已经完成选址,开始规划设计。
浪平中学张玉宽书记介绍:目前中国电信送了16套电教化设备,全校13个班都用上这些设备,拉近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对学生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教学手段。现在孩子们上课打瞌睡的少了,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高了。
新建的校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健全的教育资源平台……都在不断提升当地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在推进着教育均衡发展。
结束采访,天空放晴。耳边还是回荡着浪平中学的朗朗读书声。大山阻隔了村镇和外面的世界,中国电信确连通了彼此。不仅帮村民找到生存之道、致富之路,还培育着未来田林的建设者。田林的未来可期。(《国资报告》记者 闫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