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小甜瓜”种出“大产业” “土核桃”变成“金疙瘩”
中广核新疆扶贫记:清零是这样实现的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0-11-04

新疆和田县吾宗肖乡柬萨库勒村全村农户共养殖鸽子6700只、鸡440只,羊2160只、牛306头,养殖业逐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深秋的南疆一片丰收场景,艾兰木布隆村的米哈尔古罕·阿卜杜热西提穿戴一新,带着孙女去参加乡邻的婚礼。

两年多前,被来自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的第一书记岳国行劝说从胡杨林深处搬到临街居住时,这位60岁的老人完全没想到,如今家里的年人均(常住人口)纯收入能达到14500元。

这并不是个例。艾兰木布隆村位于距离和田县区100公里的沙漠腹地。数据显示,2014年该村贫困率为72.34%,如今已经归零。

同样的故事也在不远处的和田县柬萨库勒村乃至数百公里外的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河崖村上演。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包括岳国行在内的中广核人正在努力打破思想、地域的限制,推进一场新疆的脱贫奔小康之战。

从硬件到思想的“破壁”

对岳国行的采访,时不时因为他的手机来电而中断,千头万绪的事情在这里汇聚,然后一一解决。

很难想象,三年前,这位彼时刚过30岁的年轻人来到艾兰木布隆村,干了一个月就感觉精神“崩溃”,通过各种方式发给公司的辞职报告里就一句话:“我干不了”。

“所有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抓好,你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就不会有太大问题。”领导的一席话让岳国行重新找到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和方向。

“破壁”从一次“见世面”开始。岳国行租了辆大巴车把村里的女性拉到和田不同行业的工厂、企业参观学习,这是她们中的大部分人第一次走出沙漠。

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在于,扶贫工作队通过调研发现,艾兰木布隆村虽然人均4亩耕地,但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加之种植技能落后,亩产增收甚微。而且,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很多人不愿外出就业,也难以接受新事物。

必须走出去,必须从思想上先改变。岳国行的努力得到了初步回应,走出沙漠的第一批女性,便有零星的人员选择留在企业打工。

与此相比,硬件上的“破壁”则来得更为直观、见效更快。艾兰木布隆村全面实施了一系列饮水、道路、电网、厕所等改造项目,目前全村水冲厕所覆盖120户、庭院整治110户,让长期贫困形成的生活方式大为改变。2020年3月更是修建起近60公里公路。

做出类似“破壁”选择的,还有同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柬萨库勒村。这里产业基础薄弱、缺少技术,三年前贫困发生率在89%。

建成村级道路18.2公里,四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5%以上;家家户户可以收听有线广播、收看有线电视信号、使用互联网……2018年开始,借着基础设施的改善,该村延续多年的闭塞状态快速改变。

更重要的是,“扶志扶智重带动,转变思想促增收”。中广核派驻于此的第一书记王智称。他介绍说,在周一升国旗、入户走访等过程中,会积极开展政策宣讲,强化转变观念教育。同时通过草根宣讲员宣讲,用身边脱贫典型事例引导教育贫困户勤劳致富,激发内生动力。

中广核新能源新疆分公司市场开发部总经理陈文也深有体会,他在深度贫困村河崖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四年里,“村里的环境与刚来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最重要的是村民的目光,从那时的暗淡无光,变成了今天的热情洋溢。”

就业成为脱贫“顶梁柱”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去”,劳动就业已经成为脱贫的“顶梁柱”。柬萨库勒村的阿力木江·依明尼亚孜便是其中之一。今年6月中旬,在王智的多方联系帮助下,就读于和田职业技术学校的他,顺利进入了北京城建道桥建设公司,实习期间每月工资3000元,不仅解决了就业,更阻断了举家返贫。

另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图迪麦麦提·沙力木也在广东中山市找到了致富门路。2019年发挥自身优势售卖干果,短短6个月挣了8万元,给家人寄回2万元用于改善生活。

“有了成功例子,村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也高了。”王智介绍说,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民登记造册,广泛征求务工需求,多方联系就业岗位,鼓励外出就业、外出创业、自主就业、就近就业。他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全村273人实现就业,其中疆外务工16人,疆内务工6人,本地就业251人。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疆外、疆内、跨区域季节性”三种途径和“强劳动力、弱劳动力、无劳动力”三种类别的就业路径也在艾兰木布隆村推进实施。在岳国行看来,就是“因人因户施策,从而转移就业”。他举例说,学习能力较强、语言基础较好的群体可以到北疆、内地等企业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团场、阿克苏等地的农田管理和棉花采摘等岗位,解决一部分就业。而对于不便于外出的群体,该村有护林员、清洁环卫、卫星工厂等多种途径可以安置,“总之不能让人闲着,经过努力,这里的贫困发生率已经归零。”

据介绍,截至目前,该村已就业人员270人次,户均1.6人就业,每月有1400元至4000元不等的收入。

河崖村也是有着不错的成绩单:4年来通过就地就近就业和外出就业,稳定实现就业人员370人,占到贫困户劳动力的80%以上,切实补齐就业短板,确保全村所有贫困户、边缘户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实现增收。

经济实体更是攻坚“加速器”

“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没有带动发展的核心产业和龙头企业,想要真正实现脱贫并且巩固成效,很难。

陈文拿出跑市场、要项目的工作劲头,最终找到了致富门路。“有的贫困户院子和门前宽敞,特别适合发展庭院经济,而且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发展庭院小拱棚的优惠政策。”他积极联系县里推动227个庭院小拱棚扶贫项目,发动乡亲们搞起了蔬菜种植,成立了“众益农业合作社”,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订单销售模式,仅此一项使贫困户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

“庭院经济”取得“开门红”后,陈文又趁热打铁,打起了核桃的主意。河崖村的核桃果大、皮薄、口感好,但由于缺乏科学种植方法,产量一直上不去,而且村民多以青皮方式售卖,价格也低,必须想办法提高产量和附加值。

请农业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开办农民夜校、主动出谋划策加工包装、联系销售门路……一年下来,种植核桃的收入比往年增加了近三成,“土核桃”变成了“金疙瘩”。

“我一开始不相信,现在我信了,因为我挣到了钱。我能种核桃,能养鸡,能养牛等等。”艾斯卡尔·吾守尔指着院子里晾晒的核桃算起了账,如今一家四口人年收入有16万元。

数据显示,2013年,河崖村贫困发生率达83%,2019年9月归零,目前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1374元。

距离其数百公里之外的艾兰木布隆村温差较大,岳国行则把目光投向了甜瓜项目,2018年一开始,他只试种了200多亩,当时的忧虑是“瓜熟了没人收”。但这种担心很快被打破,一名瓜商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最后却直接包下整块地,现场签合同付现金,其中一户翻种3亩多甜瓜的农户挣到了1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前犹豫不前的村民亦开始全部改种甜瓜。数据显示,2019年该村扩大甜瓜种植规模,带动140户贫困户,种植面积达到1600亩,共计增收280余万元;2020年又尝试种植新品种“西州蜜17号”800亩,带动贫困户85户,目前已经全部销售完毕,初步估计每亩平均收益1800元,总盈利约135万元,户均增收1.4万元。

除了甜瓜,还有兔鹅养殖。没有经验可循,岳国行自学成才,从“理工男”变身“农业专家”,先对30亩杨树林进行简易改造,利用集团捐赠的资金搭建起2000平方米的脱温棚,建设村级集中养殖肉鹅示范点,随后对村内闲置的厂房、羊圈等设施进行改造,建成肉兔养殖点。

此后,“入户+集中饲养、贫困户自养+托养”的模式首次出现并得以实践。截至目前,艾兰木布隆村肉兔养殖共收益3.25万元,25户贫困人员户均增收1300元。而65户贫困人员肉鹅养殖收益近26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

柬萨库勒村也选择通过发展产业打破发展瓶颈。王智不仅带领农户搞起了色素辣椒等特色种植,养起了鸽子、蜜蜂、鹅等,还把大闸蟹和南美白对虾都引进了这里,各种合作社、企业纷纷涌现,规模越做越大。这种飘红的势头从数据中可窥一斑:该村人均收入由2017年5784元增长到2019年9027元,预计2020年超过10000元,人均收入基本实现翻番。

王智想要的更多,他筹划着下一步引进马铃薯种植、胡萝卜深加工、牧草基地等一系列项目,发展壮大村里的实体经济,让村民真正实现不出门就能持续增收致富。

自比“洪水中石子”的岳国行,也想继续滚动向前,争取更多的投资项目,按照后续规划,艾兰木布隆村将持续推动“甜瓜、兔鹅”双产业的发展。

秋去冬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场势如千钧的发展大潮正在大漠绿洲中蓄积生成,期待来年结出新的丰硕果实。

【责任编辑:赵艺涵】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