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国资国企改革“深圳样本”
特区所需国资所为 放活管好为矛为盾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0-11-24

第22届高交会上“为创新者赋能”的深圳国资国企展区。

40年,筚路蓝缕、爬坡过坎,深圳经济特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这座城市,民营经济活跃、高科技企业集聚。这背后,还有一股低调坚定的力量,不断跟随城市所需,调整方向和步伐,助推深圳经济和产业蓬勃发展。这股力量来自国资国企。

40年来,深圳国有经济比重不大,但却在提升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撬动作用。“深圳国资国企始终与特区相伴相生、共生共荣,坚持特区所需、国资所为,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深圳市国资委副主任胡朝阳说。

改革不停歇

40年总资产增2.64万倍

从上世纪80年代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开创“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上世纪90年代作为深圳产业升级的先导力量,推动深圳主导产业从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跃迁,到21世纪初完成284家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劣势国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有序退出,再到近些年加快推动国资布局结构调整,帮助民营企业走出流动性危机……

每一个十年,深圳国资都紧跟时代所需,为深圳发展贡献力量。而做好这份历史答卷的背后,是持续推进监管、放管服、产权、治理、用人、激励等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

“40年来,深圳国资国企一直在推进改革,没有停步,在产权、监管、经营机制上走出了一条深圳特色的国资国企改革道路。持续改革是如今我们能够轻装上阵,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胡朝阳说。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深圳国资国企将产权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983年,深圳国资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1986年,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1990年至1992年,抢抓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先机,推动深振业、深物业等国企上市;2002年,启动能源、燃气、水务、公交等国有大型企业国际招标招募改革试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用类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探索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制度化路径。目前,深圳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比例达83.5%,资产证券化率达57.1%。

在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改革方面,40年来深圳国资持续探索。1987年,深圳成立国有资产专门管理机构——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探索建立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1995年,颁布地方国资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1997年,编制国资预算,建立起国资收益预算制度;2006年,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372家原各委、局、办所属转企经营性事业单位、所属企业集中统一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2007年,率先实现包括国有金融资产、文化资产在内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市国资委权责清单、授权放权清单,强化各类国资基金协同性,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功能。目前,深圳已形成市国资委直接监管、“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基金群”辅助履职、产业集团市场化运作的国资监管运营体制。“理顺了出资人制度和国资监管制度,有利于站在全市高度,推进国企整合,提升国企整体竞争力。”胡朝阳说。

为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深圳国资坚持推进国企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1993年,深圳全面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分类定级制度,随后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2003年至2005年,先后完成34户市属一级企业、250多户二级企业整体改制,涉及员工6万名;到2005年底,在全国大中城市率先完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性任务,实现竞争性领域劣势企业平稳退出;2007年起,分批开展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试点;2008年,率先完成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经营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强规范董事会建设,全面启动商业类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目前,深圳已完成115家一、二级商业类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商业类直管企业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覆盖面达87%。

改革走在前列,使得深圳国资40年里快速发展壮大,以年均28.9%的速度,实现了总资产增长2.64万倍,创造了国有经济发展的“深圳奇迹”。如今的深圳国资,总资产突破3.9万亿元,年创造利润、上缴税收突破千亿元,还培育出了1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地方国企。

发挥先导性

77.7%净资产集聚“一体两翼”

除了落实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服务这一主要任务外,深圳国资国企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力发展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城市产业战略先导作用,助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深圳落地和壮大,以提升深圳城市核心竞争力。目前,深圳国资77.7%的净资产集中在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体、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领域。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三来一补”产业显现退潮趋势,深圳提出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城市主导战略。由于高科技行业风险高,产业升级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当时,为了支撑城市战略的实现,深圳国资专门成立了为小微科技企业提供担保增信的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高新投”)和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担保集团”),以及从事风险投资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深创投”),通过金融手段为科技企业落地和壮大发挥战略先导作用。

时至今日,三家企业依然以更实举措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2019年我们完成了A轮融资。我们不想找那种两三年就把我们给卖掉的短期投资机构,所以选择了国企高新投。且高新投还有投贷联动模式,每年能给我们补充一些低成本资金。”研发射频识别(RFID)芯片的深圳市国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翥成说。

在深圳,国企和民企拧成了一股绳,共同为创造“深圳奇迹”而奋斗。高新投董事长刘苏华说,“民企发展得好不好,关系到深圳的经济发展质量。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优质的企业在深圳获得更好地发展。”

受2018年资本市场低迷影响,深圳部分民营上市公司面临股权质押、大股东易位等流动性风险。紧要关头,高新投、担保集团等4家国企率先出手对民营企业进行纾困,提供债权、股权融资支持,化解上市公司质押股权的平仓危机,成为支撑这些企业走出困境的幕后英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经济社会产生严峻冲击。深圳国资国企除了落实免租降费惠企政策外,还打出金融战“疫”组合拳。国有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担保费实行5折优惠,国企国信证券主承销了133亿元“疫情防控债”,国企运营的深圳市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降低了对企业规模和营业收入的要求,将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其中,尽力保障民营中小微企业渡过经营难关。

为了破解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用地贵”难题,深圳国资建设运营了71个科技园区,建筑面积达2589万平方米,提供租金优惠,并在园区服务中发现初创企业的投资机会,探索“园区+创投”模式。

作为深圳国有科技园区的主要运营者,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文表示,入驻园区的创业企业可享受7折租金优惠。同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园区运营方有不超过5%的优先跟投权。

为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深圳国资着力打造涵盖天使孵化、创业投资、融资担保、上市培育、并购重组等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基金群”,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服务城市发展战略,累计为超过6.7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超过1万亿元的融资支持。

除了空间保障和科技金融外,深圳国资国企还为新技术的加快推广提供应用场景。5G、人工智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率先在深圳机场、地铁、巴士、园区、港口等国企落地应用。“这为科技企业技术迭代和加快发展提供了支撑。”胡朝阳说。

如今已名列世界500强的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深圳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辅助平台,立足深圳城市发展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打造“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三大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形成以科技金融为‘阳光雨露’,以科技园区为‘土壤’,以科技产业为‘种子、幼苗和树木’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体系,支持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王勇健说。

破除“等靠要”

高度市场化成就“先行示范”

市场化,是深圳这座因改革开放而生的城市所持有的原始基因。这一基因也天然地根植在深圳国资之中,是引领深圳国资国企改革,实现当前成就的秘诀所在。

“1999年成立深创投时,市政府怕国有独资搞不活,要求必须引入外部股东,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深创投副总裁李守宇回想当年说,“深创投成立之时,市政府给了两句话:一句是‘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按经济规律办事、向国际惯例靠拢’;另一句是‘不塞项目、不塞人’。市场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是深创投活下来的关键。”

在市场化运作机制下,深创投较早形成了全员效益工资与利润挂钩、员工跟投、投资经理项目业绩提成等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了其在创投行业的人才吸引力。

如今,深创投位居国内创投机构第一位。截至2020年9月底,深创投已投资项目1157个,累计投资金额约546亿元,其中178家投资企业分别在全球16个资本市场上市,327个项目已退出(含IPO)。

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业绩换薪酬、增量利润分享……一系列改革都剑指市场化方向。

深圳国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企成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让国企不再有“等靠要”思想,而是创新思路和模式,参与市场竞争。

深圳市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通过对电动车进行融资租赁购置、对电动车主要部件进行经营租赁的混合租赁模式,在减少企业一次性投资额实现轻资产运营的同时,确保电动车后期运营维护质量,打破了贷款难、车辆更新规模大和电动化的难题。除了运营常规的公交线路外,东部公交还依靠混合租赁和现有司机队伍,叠加互联网技术,开拓了定制公交市场,打造的“e巴士”项目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座”。

一个个像这样紧随市场需求的项目在深圳国企中发展起来,推动国企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深圳国企搞得好,业务搞得活,是因为深圳国资国企在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完成企业改制,实现竞争性领域劣势企业平稳退出,开展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试点,完成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商业类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深圳国资国企逐步建立了与市场接轨的经营机制,从而激发国企活力、巩固人才吸引力。

2019年,深圳成为全国率先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的两个城市之一。《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明确了综改试验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市场导向”。深圳市国资委构建的“1+4+4”改革总体框架,明确列明了产业布局、监管、放管服、党建4项国资层面改革和产权、治理、用人、激励4项国企层面改革,共同支撑着深圳国资国企综改总目标的实现。

“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圳市民把将近4万亿元优质国有资产交给深圳市国资委进行监管,必须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是我们改革的目标。所以改革绝对不能虚化,必须目标明确、指标量化,否则改革容易走上形式化。这是我们对改革的认识。”深圳市国资委主任余钢说,“改革必须促发展,必须出效益。”

【责任编辑:赵艺涵】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