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善民生到产业富民,从教育扶持到就业帮扶,从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党建结对提高村两委班子带贫能力,从提高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中国建筑在甘肃省康乐县、卓尼县、康县三县等地打造了集产业、就业、教育、消费、党建扶贫“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中建模式”。
统计表明,三县贫困发生率分别由2013年的30.98%、26.06%、36.41%,降到2019年底的1.33%、0.39%、0.61%,三县累计减贫19.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并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全生命周期”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近年来,中国建筑累计向贫困地区投入1.68亿元,打造22个旅游开发项目和36个扶贫车间,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300余家,提高了贫困地区脱贫“造血”能力。
在甘肃三县,中国建筑发挥“投资、设计、建造、运营”的全产业链优势,着力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帮助三县走出一条“旅游脱贫、旅游富民、旅游振兴”的旅游产业脱贫之路。
中建投入4735万元建设中建卓尼特色产业示范区,作为集特色展示体验、线上线下交易、特色产品研发、全域旅游集成服务为一体的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被甘肃省列为脱贫攻坚观摩项目。运营后,迅速成为当地旅游新地标。
在康县,中建投入6147万元打造的康县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园,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帮助贫困村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康县90%建成美丽乡村,“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会址也设在康县。旅游开发项目有力拉动了旅游产业发展,2019年甘肃三县接待游客5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8亿元。
同时,中国建筑还在三县开展农家客栈、农家乐及旅游公司负责人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专题培训1168人次。公司旗下中海商业8次赴卓尼县、康县开展文旅商业运营能力专项培训,协同筹备项目开业仪式,选派五星级酒店管理团队为康县开展“客房管家”培训。
不只是定点扶贫的甘肃三县,在新疆英吉沙县英也尔乡琼艾日克村,中建新疆建工确定“家庭养殖+资金帮扶+合作社”扶贫计划,引导村民以家庭为单位种植杏子、西梅、蔬菜等经济作物,贫困户联合小组养殖牛羊、鸽子,以集体经济方式创办卫星工厂、木器合作社等,并寻找销售出路。通过“村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培育致富能手,增强战胜贫困的信心,帮助琼艾日克村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
在贵州,中国建筑投入700余万元为贵州省扶贫产业观摩基地务川县京竹村引进国内水产养殖最先进的深圳华大基因养殖技术,建立了贵州省首个、西南地区唯一的现代化立体生态养鱼基地。所打造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除为农户带来务工收入外,还按照企业占60%、农户30%、合作社10%的“631”模式进行利益联结,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目前,生态养鱼净收入可达110万元,农户可分红33万元,合作社可收入11万元。
“全过程服务”就业扶贫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中国建筑每年都招募庞大的劳务队伍。在扶贫过程中,中建发挥这一优势,为贫困群众提供全过程就业帮扶,既送岗上门,又培训提升,并创新劳务输转模式,让贫困群众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中国建筑在甘肃三县开展扶贫专场招录,组织8家子企业与三县劳务用工精准对接,降低招录标准,宣传到户到人,举办36场专场招聘会,招录和劳务转输2786名贫困群众;开展订单就业培训,与甘肃建院联合创办中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班,开办学历提升、电焊测量等“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帮助153名贫困学子获得谋生技能,在中建就业的电焊工月收入达6000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此外,中国建筑联合住建部在国家级贫困县四川叙永、河南固始建立全国示范劳务基地,创新“培训+就业+管理+服务”一体模式,打造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培育示范基地,推进农民工向高素质技术工人转型。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劳动力情况,开展劳务输转洽谈,引进劳务企业,签订框架协议,整建制解决贫困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困难问题。目前,已投资推动33个建筑劳务输出示范村建设,建立了“劳务企业+劳务带头人+劳务工人”的就业扶贫模式,形成稳定的就业带贫机制。
在湖北黄冈,中建三局把产业工人培养与精准扶贫有机融合,在黄冈市团风理工中专设立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基地,签署技能帮扶专项协议,从师资、教材、培训交流等方面支持团风理工中专开设装配式建筑专业,设立奖学金对理工中专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培训基地免费为当地建筑企业和建筑工人提供技能培训,让更多人特别是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
“全系统保障”教育扶贫
全力阻隔贫困代际传递,需要系统的教育扶贫。中国建筑既投资建校又选派师资、既传授知识又人文关怀、既送教进山又带娃出山,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改善教育“硬环境”。中国建筑开展教育扶贫春蕾行动捐款活动,组织动员14.7万职工向甘肃三县捐款1100万元。投入1.13亿元捐建了甘肃省康乐县三条沟小学、湖南省沅陵县马底驿乡中国海外沅陵希望学校等30余所学校,帮助修建图书室、音乐教师、篮球场等教学场所,捐赠课桌椅,为学校装备电脑、教学电视、广播系统等设备,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中国建筑以遍布全国各地的子企业和项目部为依托,辐射周边贫困地区学校、幼儿园等场所,帮助改善教育“硬环境”,为贫困地区学子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中国建筑承建云南省普通高中建设EPC总承包项目是云南省教育脱贫攻坚工程,涉及云南省8个州市42所学校,总建筑面积约160.66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云南省普通高中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阻隔贫困代际传递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建筑充分发挥施工建造和总承包管理优势,快速推进项目建设,以创中国建筑单月产值最高纪录的速度,完成177个单体建筑主体结构封顶。
增强教育“软实力”。中国建筑投入资金720余万元,设立“中建幸福空间助学金”,实施“中建幸福课堂计划”,组织109名乡村教师赴东莞开展教学培训,从旗下选派41名老师赴三县26所学校送学送教。指派3所旗下学校与三县4所小学结对,设立“未来教育实验班”,用6年时间为三县未来科学类课程教学提供样板。组织贫困地区儿童到深圳、上海、西安等地开展励志夏令营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彩虹益路”“童伴计划”等助学活动,结对帮扶贫困学子,帮助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软实力。
“全要素管理”消费扶贫
消费扶贫是集合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中国建筑发挥资源品牌优势,持续优化搭建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全力打通消费扶贫“平台、品牌、渠道”的痛点堵点。
中国建筑利用企业庞大的合作伙伴群体、全行业最大的网络集采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第一品牌的资源优势,打造“中建云筑扶贫商城”和“海惠优选”双电商平台,开设“中海优家”实体店,免费为三县131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开设网店,上架商品400余种,动员30万中建职工、300万中海业主和近千万销售案场客户采购和帮销甘肃三县扶贫产品,构建产销对接和定点采购机制,将产品定销单位食堂和建筑项目工地,打通了消费扶贫供应链。
打造特色品牌才有好的销路。中国建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拉通生产设计、质量检测、销售推广环节,投资打造“陇康老树核桃”、“康乐香菇”等50余种特色品牌,上线“本来生活、淘宝、供销e家”等平台,线下举办百余场宣传活动。
中国建筑旗下中海地产依托业务群和客户群优势,发起“海惠万家”精准扶贫行动,从研究线、产品线、品牌线、推广线入手,为多个贫困地区探索打造了城乡联动的农特产片消费扶贫模式。
这种扶贫模式即通过实地考察和产品比选,选定特色农产品,组织收购产品原料,免费为当地设计包装、注册商标、生产加工、开设网店,并广泛结合营销、客服等工作在全国中海社区、在售楼盘进行推广,帮助农户实现持续增收,进而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以陇康老树核桃为例,截至目前,带动“陇康老树”系列品牌核桃销售400余万元,为核桃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人们带来了经济收入。其中,仅双十一当天就卖出48万元,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70万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个行政村157户脱贫。此外,加工环节还带动就业48人,平均每人月增收2000余元。
“全方位引领”党建扶贫
基层党建做好了才更加具有带贫能力。中国建筑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创新推动抓党建促扶贫工作,组织10家子企业与各地135个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修缮党组织活动场所,开展联合党日活动,培训村两委班子,有效提升了村党支部带贫能力。
在康乐县何家沟村,中国建筑为其量身定制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综合实施方案,以此为指引,投入100万元建设了菌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何家沟村集体经济“零突破”,同步开展党支部结对建堡垒活动和党员结对当先锋活动,并实施村民素质技能提升计划和梦想家园“益”计划,助推何家沟村于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
在康县杨家河村开展“乡村文明习惯养成行为公益活动”,通过对87户村民评比晾晒日常行为、打造荣誉积分榜、圆梦“微心愿”等形式,打造了乡村旅游文明之窗,推动康县杨家河村从当地卫生文明老大难村,转变成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典范村,做法被康县21个乡镇集体观摩,并在全县示范推广。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中国建筑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并担负2个乡12个村的脱贫攻坚帮扶任务。2014年驻村以来,共投入资金7700万元,派出4支驻村工作队共计116名队员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安置转移就业人员519人次,帮助12个村成立养殖、木工、裁缝、杏子加工等各类合作社31个。截至2019年,9个村实现脱贫,共计脱贫人数8353人。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中国建筑表示,将在建立脱贫长效机制、防止返贫等方面再发力、再巩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国资报告》记者 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