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国机重装改革扬帆 “巨轮”重航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1-03-17

2020年11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2021年2月26日,国内首台300MW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样机关键部件供货合同正式签署,标志着我国在实现重型燃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上又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两件大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重装”),其所属的二重装备作为高端清洁能源装备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极限制造的力量,助力打造“国之重器”。

去年,国机重装在主动退市5年后重新在上交所挂牌。5年间,历经债务重组、完善机制、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机重装从连续巨额亏损、濒临破产回归良性发展轨道,已不再是过去从事单一制造的企业,而是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国家级高端重型装备旗舰平台,正构建起传统领域转型升级和新兴领域开拓创新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没有持之以恒的改革,就没有国机重装在当下市场中的竞争力。”国机重装董事长韩晓军说,到2022年公司将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引领,推动七大类46项改革措施落地,使重装“巨轮”行稳致远。

从“输血”到“造血”

2013年7月,国务院批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集团”)与当时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二重”)实施联合重组,旨在挽救负债总额已超过200亿元的中国二重。

救,当然必须要救。中国二重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少数具备极限制造能力的企业,解决的是国民经济“有和没有”的问题,堪称装备制造业的“国宝”。国机集团接手后,在三年时间里推进了上市平台二重重装主动退市、债务重组、冗员分流、重大资产盘活等一系列精准举措 ,如期完成中国二重扭亏脱困的阶段目标,保住“国之重器”。

但长期“输血”不是出路。国机集团把脉中国二重:专注制造,业务过于单一,资源整合能力不足,转型升级举步维艰……举全集团之力,国机集团强化业务协同,为中国二重补齐业务短板,集团内部25家企业与之携手合作,先后签订联合研发协议16项、产品研发合同18项以及多个经营业务合同,内部协同项目累计签约额超过50亿元。

2018年3月,国机集团以中国二重核心制造主业为平台,整合中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机”)、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简称“中国重型院”)等集团内重型装备板块优质资源,组建了国机重装,集科工贸于一体、覆盖全产业链的国家高端重型装备旗舰正式运行。在国机重装的“1号文件”《2018-2020年总体战略》中,公司的战略主旨明确为“科工贸协同,国际化驱动”。

国机重装经营发展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国机重装及所属企业可通过科工贸协同、优势互补,形成“研发+制造”“研发+制造+工程总承包”“研发+制造+国际贸易”等多种形式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工贸企业的融入也为国机重装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打破过去单一国内市场的局限。

从组合到融合

从形式上的组合,到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全链条全流程的融合,仍然还有一段路要走。其中,既要转变经营机制,也需革新意识。

2016年,时任二重重装铸锻公司机加二车间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的张义强赴中国重机老挝南俄4水电站项目开展为期三年的工作交流,任该项目的项目现场经理助理。从制造企业的生产单位来到工贸企业的海外项目部,张义强强烈感受到了市场竞争意识和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

“以前,我们在生产车间只需要专心做好产品并按期交付,对客户满不满意、产品盈不盈利、市场竞争等方面重视不够。但在老挝,我要参与项目的安全、质量、成本、进度、协调各方等管理工作,逐步转变了工厂化的管理观念和既有的固定思维模式。”张义强说,老挝驻外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好的管理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

打破老工厂体制的束缚,建立起与市场接轨的生产经营机制,是国机重装着力提升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手段之一。成本管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搭建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成本管控体系,从机制上引导业务单位和职工重视成本控制;制造板块以产品业务为界,构建独立面向市场的各经营主体,建立权责利对等的管理机制;干部竞聘上岗,累计共有318个中层干部岗位公开招聘,639人次参加竞聘,截至2019年末管理人员较2013年减少37%。

现为二重装备重机公司质量部部长、党支部书记的张义强说,当前员工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均有所增强,各个环节能够精准控制成本,从而使单个订单的利润回报更高;同时,还带来产品质量提升、交付期缩短等效益,受到客户认可。

从传统领域到新兴领域

近年来,国机重装的各个业务板块均取得不凡成绩,同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正加快进入智能制造、先进储能、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领域产品研发投入力度,2019年研发制造板块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9.1%,较2018年增长1.5个百分点。

记者了解到,国机重装以科技创新合作、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国际化经营合作、资本市场合作为重点方向,深化巩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等优质伙伴合作,探索建立更加紧密、更加牢固、更可持续的新型战略合作模式。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煤化工、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产业化新突破,形成了粉煤热解设备、飞轮储能装置、油气污染物处理装备等一批新兴产品,逐步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60万吨/年粉煤热解设备实现稳定运行;100kW、200kW飞轮储能装置产品在北京、郑州、西安等地数据中心成功应用,飞轮储能装置智能工厂即将投产;2万吨/年撬装式油基钻屑处理装备已在中试示范场地试生产成功。

“国机重装正在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一体’,即以研发制造为主体,重点突出创新引领;‘两翼’,即以工程承包和投资、贸易与服务为支撑,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韩晓军告诉记者,国机重装正加快推进传统领域转型升级,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有力支撑国家自主可控;同时,还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加快推进新兴领域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检验检测、物流运输、工程安装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以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责任编辑:赵艺涵】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