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长征七号遥三火箭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次发射首次实现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将为空间站送去航天员在空间站上所需的生活用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以及天和核心舱补加的推进剂。而长征七号火箭作为空间站唯一的专属“快递小哥”,身上肩负的责任巨大。
长征七号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称“火箭院”)抓总研制,是为了满足中国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而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也将成为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试验队现场01指挥员、主任设计师徐利杰表示,本次任务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第三次发射,距离长征七号遥二发射已经过去了4年。在此期间,中国火箭院开展了大量的优化改进设计,通过简化、优化箭上测量系统、优化贮箱增压设计等130余项改进,使火箭性能更优,更有利于批量生产和高密度发射。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火箭院在长征七号遥三火箭上实现了“零窗口”到“窄窗口”的技术跨越。徐利杰介绍,发射窗口是指允许火箭发射的时间范围。在我国以往大部分航天发射任务中,发射窗口都是在一个时间段内。但由于本次发射任务要实现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需要将货运飞船发射到天和核心舱所在的空间轨道面,这样才能保证两个航天器顺利“牵手”,这就要求火箭必须按照预先计算好的时间,分秒不差的点火升空,也就是“零窗口”。
“发射前4分钟内,要连续完成10多个关键动作,比如贮箱增压、管路排空、连接器脱落、摆杆摆开等一系列复杂动作,哪个环节出现异常都会影响‘零窗口’发射。”徐利杰介绍。此前,在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时,就实现了“零窗口”发射。
虽然已经具备了“零窗口”发射技术,但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故障情况,提高火箭按时发射的能力,火箭院的型号队伍首次采用了自动获取起飞时间进行入轨目标参数在线迭代修正技术,最终将精确到秒的“零窗口”拓展为2分钟左右的“窄窗口”。也就是说,如果火箭起飞时间的偏差在2分钟以内,火箭就可以根据起飞时间自行修正飞行轨迹,保证货运飞船仍然能够进入核心舱所在的轨道面,提升了长七火箭对发射任务的适应性。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以长征七号火箭为基础,衍生出具备高轨发射能力的长征七号甲火箭。
徐利杰介绍,随着两型火箭技术方案的完善和性能的稳定,长征七号系列火箭可逐步替代我国现役长征运载火箭有关型号,成为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执行更多的重大发射任务。
在可靠性上,长征七号火箭的设计可靠性达到0.98,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它不仅能在8级大风中转场,还能在雨中发射,不管“风吹雨打”,都能送载荷精准入轨。依靠智能的长七火箭,既能保证航天员的正常活动,又能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
此外,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论“力气”,比传统燃料的运载火箭多出一半以上,因此它不仅可以实现大型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还可以搭配上面级或者二级采用多次启动技术,实现太阳同步轨道大型有效载荷或多星组网发射。
为满足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和未来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需求,火箭院的研制人员将长七火箭打造成了全数字化控制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