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巨大挑战,中国汽车产业却逆势而上、表现突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1.2%,汽车累计出口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

“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炼,中国品牌汽车在质量、技术、供应链体系建设、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大提升了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轮值会长朱华荣说。

汽车业的发展进步是中国制造由大到强、中国经济阔步向前的一个缩影。

具备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走过非凡十年,中国经济基础更牢、底气更足、动力更强。

实力稳步提升。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达年均6.5%,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我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上升到超过18%。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基础更加坚实。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断完善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攻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持续提升。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1.25万美元,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十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3亿人,在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情况下,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仍超过1100万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行政村村村通宽带,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居民收入增加、就业质量提升、全面小康梦圆,得益于经济发展,中国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落火、“羲和”探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航天领域捷报频传;全球最长跨海大桥,全球最长沙漠公路,全球最先进的高铁、核电设备,全球最大的5G网络,一项项“世界之最”擦亮了一张张“中国名片”……这十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智能驾驶等新技术领先世界,无人机、智能手机等新产品走出国门,快递外卖、线上办公、互联网医疗等新模式方兴未艾……这十年,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各展其长。

“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大国重器、先进技术,彰显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推动“第一动力”更强劲、创新动能更澎湃——

创新实力更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十年间基础研究经费提高3倍,国内发明专利、PCT国际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

创新热情更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目前,有关部门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强链、补链、稳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更优。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新兴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在加快升级,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逐步告别粗放式发展老路,走上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的新路。

市场活力更足。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社会投资,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系列改革举措助力中国经济活力迸发,成为全球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沃土。2021年,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历史性地跃上1.5亿户新台阶,比2012年底增长1.8倍,日均新设企业高达2.5万户,是2012年的3.6倍。

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伶仃洋畔,世界级城市群正加速崛起。

2021年,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这些年,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迈出新步伐。

雪域高原,边疆百姓正迎来幸福新生活。

2021年6月25日,西藏自治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彻底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一年多来,松茸、藏鸡肉、藏香猪等西藏特产通过拉林铁路销往全国,建材、粮食、钾肥、食品等生产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进藏东南地区,富民兴藏拥有了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繁华都市到美丽乡村,广袤的神州大地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优势互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舞台越来越宽广。

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优势互补性持续增强的同时,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全面拓展。

“在华运营多年来,3M公司切身感受到并受益于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美国3M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罗曼说。目前,3M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还在上海布局了公司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一。

实施外商投资法,连续多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先后部署建设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一系列开放新高地、试验田;成功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大型国际经贸盛会;中欧班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扩越大……这十年,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收获了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62.9%;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2012年的11%上升到15%。

【责任编辑:温存】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