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从南北车合并看国企改革

    发布时间:2015-08-11

今年3月份以来,从中国南北车的合并开始,“国企合并热”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虽然合并后的中国中车复牌后,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但随后中国中车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期将签订若干项重大合同,合计金额约122.2亿元,合同总金额约占公司中国会计准则下2014年营业收入的10.2%。那么,从中国中车来看,国企合并给国企带来了什么?应如何看待当下的国企合并?

国企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国企合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一环。自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由于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总体上不大,企业实力总体上不强,因此当时提出了“推进中央企业调整重组,在未来几年形成80到100家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央企业从2003年的196家到目前的112家,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整体规模和实力已今非昔比,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的数量从2003年的6家增加到2014年的47家,同时有更多的企业在国际同行业中排名居前。

国企合并思路也逐渐从减少数量转向“以质代量”,国企改革重组不仅仅要以规模和数量为导向,更要重视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众多案例表明,企业规模大不代表竞争力强,再多的小舢板捆在一起也变不成航空母舰,很多企业的衰败正是因为企业规模太大,超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只能通过分拆来提升效率。

随着南车北车、中电投和国核技合并重组的推进,中央企业合并重组又一次引发社会热议。从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来看,两者业务高度重合,且已经是世界第一与第二大高铁制造商,在国际竞争中的自相残杀是领导层不希望看到的。而纵向的产业链整合能减少外部交易、降低企业中间成本,增强企业的实力。可以说,国企合并将分散的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减少了国企之间的内部损耗,增强了国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央企业调整重组,不仅事关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成败,更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国内外大企业合并重组来看,凡是成功进行的合并式重组,都服从一些基本的规律,即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重组主导方,重组主导方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运营管理模式,对其他重组企业的资源、业务和文化进行整合的能力强,能够较好地控制财务风险,实现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或者推动实现了业务的协同发展,使重组后的业务专业化程度更高、生产经营成本更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更强,提升了重组后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把重组时大而不强的虚胖真正变成了强健的体魄,实现了“1+1>2”的重组效果。

推动国企合并重组,关键是以谁为重组主导方来实施重组,这是重组能否成功的大前提。顺利推动国企合并重组,首先,必须尊重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律,筛选出组织体系合理、运营管理科学、主业竞争力强的国企,鼓励它们以强并弱以及进行产业上下游的合并重组,让效率高的企业整合带动效率低的企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这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更具有现实意义;其次,必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时,应以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运营管理模式为支撑,未来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具有强大的战略重组能力,不断做强中央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具有一席之地。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国企改革作出指示,并提出了国企改革的“三个有利于”论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有专家认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国企改革的“魂”。“三个有利于”纠正了当前社会上对国企改革的一些错误认识,也为进一步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国企改革划定了红线,明确了底线,指明了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既是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目的,为深化国企改革明确了目标指向、实践依据和检验标准,意义重大。

(本文章摘自8月11日《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