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造船出海”闯世界

    发布时间:2015-05-12

5月7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号核电机组开工建设。

中核集团原来就出口过核电机组,而且是我国唯一具有批量化出口核电机组能力的公司。但此次“华龙一号”开工,中核集团上下仍是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华龙一号’的开工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核电的第一阵营,如果把以前的核电出口比作为借船出海,如今可以说我们有能力造船出海了。”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民信心十足地说。

潜心打造出海“大船”

“国际同行对‘华龙一号’很感兴趣。”中国工程院叶奇蓁院士最近参加日本原子力产业协会年会时发现,很多参会代表非常关注我国“华龙一号”的情况。

受人关注的背后,是中核集团员工整整17年的努力奋斗。

1997年一个静谧的午后,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老基地一栋办公楼里传来一阵阵激烈的争论声。

原来是有十几个技术人员正在讨论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方案的主参数,因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大家都畅所欲言。当时并没有人预料到,他们的争论成为了“华龙一号”孕育17年的起点。

核动力院科技委副主任、原副院长张森如曾长期担任核电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他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早在1996年,原国家计委在上海组织召开了关于核电发展的研讨会,提出国家发展核电的方向不再是60万千瓦级,而是100万千瓦级,这促使大家萌发了自主研发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的念头。

那几年,我国的核电技术已有长足进步,第二代核电技术逐渐定型。但遗憾的是,二代核电机型CNP600、CPR1000均是法国进口机型M310的改进型,在堆芯设计,特别是在燃料元件设计制造技术上,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能实现出口。

为了突破核电技术发展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局,从1997年开始,核动力院在CNP600“121堆芯”、CPR1000“157堆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地提出“177堆芯”的概念,功率确定为100万千瓦,这就是“华龙一号”的前身。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了核事故。为应对世界核电形势变化,中核集团公司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又启动核电技术重点科技专项,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这个项目被视为中核集团占领核电技术制高点的重要标志性工程,肩负着带动核电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提升、实现工程化应用、真正树立我国自主核电品牌、实现核电“走出去”目标的使命。

2013年4月,在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核安全局的指导下,中核集团和广核集团将各自的百万千瓦级技术进行融合,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10多年的自主创新之路,‘华龙一号’经历了诸多‘从无到有’的突破,凭借着对技术的不断追求,我们的梦想一步步向现实迈进。”“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如此表述这段曲折的梦想之路。

站在世界核能前沿

“以前我们努力建设的核电站主要是采用别国的技术,这让我很遗憾,非常羡慕年轻一代能有机会参与建设我国自主技术的三代核电。”2014年,在福清核电站5、6号机组建设沙盘推演中,一位参与过核电建设的老前辈感慨地说。

老前辈道出了我国核工业60年的发展变化。今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核集团发展的60年。

60年的发展历程,让中核集团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和技术体系。特别是拥有的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让中核集团先后掌握了10万、30万、60万、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并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也让中国站在了世界核能的前沿。

“‘华龙一号’的诞生,使中国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之后,成为具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跻身世界先进核电技术行列,这也是中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孙勤说,“过去讲核工业的辉煌,是指两弹一艇、核电‘零的突破’。今后讲核工业辉煌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要从核大国发展到核强国。”

“虽然目前我国的核电建设规模全球第一。但也要看到,与美国、法国等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影响力还有差距。”孙勤表示,我们要站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相适应的核工业强国。

未来,以“华龙一号”为开端,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将进一步型谱化,中核集团也将能为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不仅如此,中核集团已经具备了四代核电技术快堆的研发能力,同时还在参加国际合作,开展聚变堆研究。

走向世界前景广阔

“近期,我们将举行‘华龙一号’推介会,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好产品。”钱智民满怀期待地说。

1986年以来,中核集团已累计出口1座核研究反应堆,5台微型反应堆,6台核电站,积累了在国外的核电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

“自日本福岛事件后,我们出口核电机组已经签约的两台都是‘华龙一号’,还签了5个框架协议,其中4台是‘华龙一号’,由此可看出市场非常看好‘华龙一号’。”钱智民介绍说。

与此同时,在国内,“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5号核电机组的开工,也增强了“华龙一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信心,将有力推动核电“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华龙一号’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福建,途经南亚、波斯湾(埃及),最终落地海上丝绸之路终点英国,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完美路径和最佳实践,将开启互利共赢新局面。”中核集团新闻发言人潘建明指出了“华龙一号”的出海路线。

目前,中核集团正在建立海外市场开发体系,积极推动英国、阿根廷、埃及等近20个国家核电项目合作,遍及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南亚。

“核电机组出口具有很明显的经济效应。我们计算过,一台机组的出口价格大概在300亿元左右,加上后期燃料及服务费用,估算总计高达1000亿元,而且每建设一台核电机组,涉及大大小小的配套企业几百家,对拉动我国核电装备的批量化生产和出口效应明显。”钱智民说。

(本文章摘自5月8日《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