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创新铸就“国之重器”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6-12-13

“今年1至10月份,销售整车15.5万辆,同比增长20.1%。”看到重汽的成绩单,马纯济喜气洋洋,满面绽放着笑意。他是到物流园观看重汽新车节油挑战赛的。

突然,喊声响起:“书记来了,董事长来了……”用户急切地说:“马书记,急等着提车,提不出,咋办?”大家都围堵过来。“给我时间,大家放心!”马纯济郑重承诺。

他知道,企业在加班加点生产,订单急剧增加,一时生产不出,确实着急;但形势喜人,他禁不住喜上心头。喜鹊频频鸣叫着,仿佛传递着产销两旺的捷报。

17年前,亦如现在寒冷的时节,刚到中国重汽上任的马纯济同样遭到围堵——被上访的职工围了起来。“10多个月没发工资!”此起彼伏的讨薪声浪中,激荡着焦灼。同时,职工眼神里还流露出对他“马到成功”的期盼。

“给我时间,大家放心!”马纯济郑重承诺。远处喜鹊的叫声,听来透着酸楚和苦涩。

他心里能不复杂吗?原来的中国重汽集团是特大型企业集团,职工12万余人,由中央直接管辖。后来企业下放重组,马纯济挑起重担:负债高达129.67亿元……

如今,窥济南东部雄视群楼的重汽科技大厦之一斑,可推知企业“全豹”,这个拔地而起的“感叹号”,仰天感叹着人间奇迹,倾听着雄壮的民族之声!

创新是人类前行的巨大引力,在时空中书写着历史。

对于重汽来说,创新就是企业的基因,谱写着不竭的篇章。重汽把自己当成一个零部件与民族紧紧拧在一起,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共进,一次次为国争光。

1958年,北京,长安街,寒风,一个人发痴般地等着,张望着,终于来了一辆捷克斯柯达卡车。他缠上车,问着,画着,惊叹着:“能拉8吨啊!”他就是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中国重汽前身)副厂长王子开。厂子刚成立,就请缨制造国产重型卡车的任务。图纸、样车……统统都没有。共和国连一辆自己造的重卡都没有,这才有了他长安街上的一幕。

他们要为国造车。1960年4月,中国第一辆自主开发的重型汽车产品——黄河JN150,问世了!5月4日,毛主席深情地抚摸着刚下线的新车,赞扬“黄河”车是中国工人阶级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丰硕成果!

从此,我们有了两条“黄河”:“母亲河”黄河生生不已,奔流不息;国产车“黄河”亦如大河,奔流在祖国大地上。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以宏大气魄成立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后更名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成为计划单列企业,下属63家企业,分布在山东、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他们全面引进并实现了斯太尔技术国产化,向着世界先进水平,勇猛推进。

这强大的阵容仿佛庞大的联合舰队,畅游在大海上。然而,市场经济汹涌的波浪,让当时的中国重汽陷入困境。当感觉到严峻时,已是惊涛拍“舰”。

破产?还是重组?这是个问题!

何去何从?一个企业等待着生死攸关的抉择。中央也在慎重思考着……

根据国家需要,从民族汽车工业大局出发,2000年第74次总理办公会议决定:原重汽集团一分为三,将重汽主体部分下放山东管理,保留“中国重汽”名称。任命济南市副市长马纯济担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兼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马纯济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32岁就担任一家汽车企业的厂长;当了济南副市长,又分管工业,帮助不少企业渡过难关。他算得上懂经济、懂企业的领导,可当重汽的担子压来时,还是大有泰山压顶之感。

国内的、国外的来要债;职工要工资;7万多人要分流5万多……企业怎样起死回生?

马纯济在重汽察看,发现保险箱的门没锁,拉开一看是空的,便幽默地说:“空好,空了就有容,有容乃大。咱就要让空不空!”

也确实还有不空——位于济南中区党家庄的山上有几千辆库存车。在这些车中,马纯济看到了“黄河”车,心中一震,掉下了泪水。他从小在济南长大,到黄河边上戏水,对黄河有深厚感情。纵经九曲十八弯,黄河从不忘入海的初心,总保持强大的动力,重汽要像黄河一样奔腾,纵有曲折,前行不怠!

民族需要黄河,黄河不能断流;国家需要“黄河”,“黄河”不能停产。“保卫‘黄河’!”

马纯济在第一次干部大会上,扳着手指,洋洋洒洒讲出中国重汽的十大优势,激发出大家的热情,把库存车拆了,翻新零件,再作使用。这闲置已久的库存,一经盘活,就成为当初重汽实在的物力。

激活就是力量,重汽要如何激活呢?

创新,促进产品不断升级,这是最直接的激活。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时不我待,2001年5月,重汽推出了“飞龙2000”系列中型汽车。

“飞龙”技术不太理想,市场反映也不如人意。但马纯济在大会上大讲特讲:“我们是比着葫芦画了个瓢,这就是创新!今后我们要深度消化吸收再创新,要种宝葫芦!”

他们眼观欧洲技术,耳听客户需求,开发国际水平的空调系统,采用数控总线结构的电器控制系统更是开国内重型汽车先河……这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斯太尔王”系列一推出,备受关注,2003年推向市场取得全年1.5万辆的销量。中国重汽集团企业发展部常务副总经理段守泉感慨:“斯太尔王的成功让中国重汽从破产的边缘站了起来!”

重汽尝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甜头,但也清醒地看到,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怎么办呢?

创新,再创新!重汽技术中心副主任丁惟云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在与沃尔沃合资协议签订一年后的2004年10月28日,新一代重型汽车豪泺下线。豪泺是拥有100多项自主专利的自主品牌,2005年投放市场后,当年产销11201辆。原本,水泥搅拌和高空泵车行业由日韩长期垄断,重汽利用豪泺一“搅拌”,格局立变,填补国内空白。

企业要受尊重,需要有实力。在世界著名卡车公司——德国曼公司的主动接触下,2009年10月7日,双方正式签约。在2011年的上海车展上,“汕德卡”曼技术产品的推出,揭开了重汽与曼公司合作产品成果展现的序幕。2015年,曼技术产品产销已达14631辆。

一款款新车的推出,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中国重汽集团综合行政部总经理颜世国说:“13年间,我们重汽累计投入200多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

改革重组前,重汽只有1个系列78个车型;目前,已发展到涵盖重、中、轻、客、特等各个方面,具有公告车型2863个。

60年的重汽,一直涌动着黄河精神,奔腾着不竭的创新力量。2016年9月19日,记者体验了创新产品——中国重汽I代首款智能卡车,这也是中国首款智能卡车。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充满激情,两眼放光地说:“我们重汽,立足自主,开放合作,突破车辆智能化、网联化核心技术,全力开发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系列智能卡车产品!”

战略布局的好坏是决定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深谙此道的中国重汽,用心地推动着自己的扩张:在国内,控股柳州运力,组建湖北华威,收编山西大同齿轮……在国际,成功与德国曼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意欲打造百万辆级旗舰企业。在一系列“重拳”出击后,中国重汽迅速发展成为行业中唯一一家拥有国际先进水平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关键零部件体系的企业。

在扩张中,重汽既大刀阔斧,又小心谨慎。

国家大力支持汽车产业发展,并支持汽车产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这一切,都放射出发展机遇的光芒,中国重汽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强光,不断寻寻觅觅。他们派出精锐的侦察队伍,慎之又慎地选择,决定在四川寻找一个好的战略基地。

中国重汽在与原成都王牌和地方政府接触后,眼睛为之一亮:政府的优惠政策、便利的交通、物流条件、原成都王牌成熟的市场和轻卡产品基础,都吸引着中国重汽。

四川成都王牌这家民营企业,曾以中型载货车生产排名全国第三。智者知止,看到市场竞争激烈,决策者自知前景不妙,努力想“嫁”出去。双方一拍即合,“百日闪婚”。2010年9月28日,重组成立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持股80%。

重汽王牌重组以来,已累计售车16万辆。马纯济欣喜地说:“成都王牌加入中国重汽不论对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中国重汽的产业链扩展,都有着非凡意义。”在成都王牌的办公楼上,高挂着马纯济的题字:“建百年重汽,创世界王牌”。

“2015年,重卡行业跌幅达30%,重汽是唯一市场份额提升的企业。”中国重汽市场部总经理刘正涛微笑着说。

产品究竟如何,市场最有发言权。江苏的付忠艳是一家物流公司老板,2014年4月买了汕德卡C7H,创出百万公里无大修的纪录。这样宝贵的数据,对于国产重卡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2016年7月4日,当这辆汕德卡第一个完成百万公里挑战时,中国重汽向车主颁发了20万元的现金大奖。

中国重汽除了车好,重要的还有成功转为生产服务型企业,对用户至诚,擦亮了“亲人服务”的金字招牌。

记者在成都重汽王牌采访,“车坚强”的故事,令人感动。2013年四川雅安大地震后,地震时一辆受损王牌汽车被誉为“车坚强”,图片在网上快速传播。公司立即开展“特别寻亲”活动,郑重承诺:寻找“车坚强”车主,免费赠送一辆新车,并为灾区受损车辆一律实行免费维修。“车坚强”车主程金强感动万分,连声说:“地震时,要不是王牌车的刹车好和驾驶室结实,我早就没命了,感谢成都王牌!”换了新车后,“车坚强”免费为乡亲拉送灾后重建物资,使爱心得到坚强传递。“车坚强”的正能量有力拉动了销售,使雅安地区的市场销售量较同期增长了3倍多。

以诚取胜,成为重汽的法宝。他们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利用大数据驱动企业管理的智能化升级,实现大规模客户个性定制。客户在重汽找到了“亲人”的感觉,拥有个性定制的产品,如意的滋味难以言喻。

创新,驱动着质量不断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汽的质量之“善”,得益于其“器”之“利”。在重汽科技大厦,记者了解到,自2010年项目启动以来,共投资实验设备和信息化软件建设7.318亿元。现济南汽车检测中心已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资质,基本覆盖商用车从材料到总成部件再到整车全部检测项目……

中国重汽质量部部长范建明说:“与曼合作后,我们的产品质量显著提升。”2009年,德国曼公司在市场上购买了2辆A7重卡,按照曼标准评审,对问题贴条。这一摸底,看到重汽的产品与曼存在很大差距。

虚心的重汽,对着差距狠狠地下刀了,那痛苦和艰难刻骨铭心!

从2010年到2013年,重汽按照曼的质量管理理念,针对零部件严格按照曼公司的试验、释放流程进行释放,硬生生地将曼技术整车故障率降低50%以上。为确保质量,相关生产单位设置了多个“质量门”,力求打造高品质的合作产品。

汕德卡出来后,曼又买了1辆跟曼、斯堪尼亚的产品同台测试。这次,曼方面的人员笑了,重汽人笑了——汕德卡的主要性能指标已经能与这两大国际品牌齐肩了。

在中国重汽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为在生产发动机上达到曼公司的质量要求,杭发人连说“难,难,难……”

D08发动机是曼公司生产的主力机型之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德国专家担心杭发达不到技术要求。D08项目刚启动,曼公司就反复说不好干。面对这个局面,马纯济提出了12字要求:“长志气、争口气,造精品、创佳绩。”总经理蔡东严肃地说:“必须向曼公司对标、看齐,任何人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也难怪曼公司的人员眼神里闪着问号。D08发动机的铸件基本壁厚仅有5毫米,这种高难度,在德国原厂,铸件成品率也只有85%左右。杭发原来生产的发动机壁厚有十几个毫米,留的设计余量比较大;而D08发动机连几克的微量元素都要控制好,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面对极大挑战,杭发人将全部激情调动起来:测量每个精度尺寸;逐一确认200余台设备、上千个加工动作;设立10余个在线检测点。两年过去,他们达到甚至超过了曼生产线的质量水平,并建立了机加工生产监控系统、刀具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控制手段。

德国专家到杭发进行产品和过程审核后,张扬地打着手势,禁不住赞叹着:“真的没想到!”“杭发做得很好!”

在重汽科技大厦,记者看到了中央领导的题字:“中国重汽,国之重器!”

“国之重器”何以铸就?重汽党委副书记于有德说:“重汽有个好领导班子!”

是的,重汽的领导集体以实际行动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宏伟篇章中书写了光彩的一页!好班子带出好团队,好团队干出好成绩,这是重汽的真实写照。

马纯济一到重汽就提出:“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这成为企业的价值观。

正因有人,才有了那么多专利。重组以来,重汽获得国家专利权从0项发展到3462项,连续多年位列中国重卡企业第一。重汽的工程技术人员中,有17人成为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各分委会副主任委员或委员……

重汽集团组织部部长刘景贵说:“无论企业体制机制如何变化,公司组织机构如何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从来没有变,党组织在企业的领导和政治核心地位从来没有变。”

重汽始终坚持一把手兼任党委书记,在党委领导班子中设立专职书记,全面负责企业党建日常工作;始终坚持重大事项提交集团公司党委会讨论决策,然后提交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办理。马纯济多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企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实现发展的最有力保障。”

中国重汽是“全国文明单位”,集团公司党委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马纯济常说:“优秀人才就在共产党内,党员队伍是企业的骨干之骨干。”

在重汽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记者走进焊装一车间,采访了维修钳工刁统武。他话不多,有些腼腆,可一走到焊接工装旁,反应就那么灵敏,与回答记者提问时判若两人。他练就了一整套“绝活”,侧耳听一听,伸手摸一摸,搭眼看一看,就能快速发现设备故障。36岁的他已成为山东省齐鲁十大金牌职工、山东省技术能手。他带的徒弟,都达到了工人技师的水平。

据刘景贵介绍,中国重汽有一整套激励机制: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发放首席技术津贴;出台“金蓝领”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培养青年技术人才……正是这些普通的基层员工,聚集成磅礴的力量,成就了重汽的大业。

创新,拓展着发展空间。重汽创新观念,创新战略,创新路径,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现出中国雄风!

重组之初,重汽出口近乎为零。目前,重卡出口量已占行业出口总量的40.2%,连续12年牢牢占据中国重卡行业出口首位。

中国重汽集团国际部总经理兰俊杰向记者介绍了情况:2010年至2015年,重汽整车出口累计销售16.2万辆,产品远销到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高端产品进入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

今年又是丰收年,前三季度,中国重汽出口任务已经完成全年指标的74.7%。特别是四季度以来,海外订单源源不断,提车的预约已排到明年。目前,重汽在海外已有8个组装厂,境外常驻人员300多名,发展了160多家经销商,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逐步完善。

重汽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加速向海外市场布局。马纯济表示:“我们有个想法,不仅要搭好‘一带一路’这班车,更重要的是拉好这班车,做‘一带一路’的火车头!”

中国重汽进出口有限公司亚欧部巴基斯坦代表处首席代表王飞说:“我们在巴基斯坦今年能售车1000多辆。”“一带一路”已为巴基斯坦带来了400亿美元海外投资,根据工程进度推算,当地重卡刚需会持续到2035年左右,年需求量在2500台以上。

重汽的车在国际市场越来越受欢迎。在中东,有个客户买了重汽的车,喜欢得不得了,把标志“抠”下来,换上奔驰的,得意扬扬地开着到处跑。对此,重汽既为被认可而高兴,也认识到品牌影响与世界巨头的差距。

看到不足,就奋起直追,重汽大力推进品牌战略。2004年,他们策划申报了中国重汽“SINOTRUK”国际品牌,在世界上93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9个商标的注册,形成了国际市场影响力。如今,中国重汽“SINOTRUK”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重卡自主品牌。

马纯济深有感触地说:“企业只有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国际合作,才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得到发展提高。”

九曲黄河终归大海。中国重汽以黄河入海的气势,在国际市场打拼。他们借助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与国际高端重卡同台竞争的梦想。重汽自主研发的欧五发动机,2011年通过英国车辆认证机构认证,获得欧盟E-mark证书。

企业只有足够强大,才能有“众星拱月”的局面。怀着造车强国的赤诚走向国际的重汽,吸引了众多国际顶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济南落户建厂,为重汽配套生产各类零部件。

重汽人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目前有30多位外国专家长期在重汽工作。“老努”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蒙着眼睛也能拆装发动机的专家,是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每当介绍他是弗朗茨•努林格时,就喜欢说:“就叫我‘老努’吧,这更亲切!”

“老努”在中国是幸福的,而他最幸福的,是作为荣获201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百名外国专家之一所受崇高“礼遇”。他自豪地说:“我是带着夫人去的,受到了李克强总理接见。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大的荣幸!”“老努”在中国工作了20多年,见证了中国重汽的奋斗。谈到现在的中国重卡,“老努”眉飞色舞,感慨不已:“现在高速公路上的卡车都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这与重汽力推国际化战略,一路引领是分不开的!”

世界比中国大,海洋比黄河大,黄河奔向大海,重汽走向世界!

本文摘自:《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