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感受发展进程中的“澜湄”力量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08-02

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是中老铁路的重点工程,该桥全长约为1458.9米。(记者 孙广勇摄)

中铁二局六标二分部的铁轨制造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对铁轨进行安全检查。

澜湄记者团部分团员在一起品尝老挝特色食品。

在南欧江梯级水电站的一个移民村内,帕蓬一家刚刚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

相比于以前住的茅草屋,他们对新家非常满意。(记者 赵益普摄)

                  

在老挝万象市中心的凯旋门音乐喷泉游览的游客。 (记者 孙广勇摄)

澜湄河水像一条天然纽带,将中国、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紧密相连,形成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日前,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的“澜湄记者团”赴老挝各地联合采访,共同感受澜湄合作给老挝发展进程带来的深远影响

“我们都期待着通车的那一天!”

作为东南亚的内陆国,老挝境内的山地、丘陵占全国面积的70%,交通不便是制约老挝发展的最大瓶颈。3.5公里,这就是老挝境内的所有铁路里程数。在全世界拥有铁路的146个国家中,老挝排名倒数第四。

要想富,先修路。2015年,老挝提出要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并且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修建贯通南北的铁路网络,打造中南半岛的陆上交通枢纽,让老挝“动”起来,成为老挝人民的美好梦想。中老铁路成为老挝打破交通瓶颈、实现发展梦想的一把“钥匙”。

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北起中老边境口岸磨憨—磨丁,向北连接中国境内玉磨铁路,向南经老挝南塔、乌多姆赛、琅勃拉邦、万象省到首都万象市。线路全长414.332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小时,建设总工期5年,计划2021年12月竣工通车。

当“澜湄记者团”来到万象郊区的中老铁路施工现场时,立刻就被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所感染。一座座高耸结实的桥梁墩台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由南向北延伸而去。架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老挝多山区,地形复杂,地势险要,这对于铁轨的设计与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铁二局六标二分部项目经理胡彬告诉本报记者,在中老铁路沿线,62.7%以上的路段都为桥梁和隧道。

越南《人民报》记者陈明姮非常兴奋,总有提不完的问题。她说,中老铁路不仅连通了中国和老挝,而且也为包括越南在内的澜湄六国的陆上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程”。

距离施工现场不远处,是中铁二局六标二分部的铁轨制造基地,铺设在桥梁墩台上的一段段铁轨就是在这里生产出来的。据中铁二局六标二分部工程部部长官必忠介绍,这种“轨道桥梁不分家”的做法,为中老铁路建设所独有。“等架梁工作完成后,我们这里的铁轨就直接运输过去铺设了,不仅节省了运输成本,而且在老挝生产铁轨也拉动了当地就业和材料销售。”官必忠指着不远处正在为基地生产出来的第一条铁轨进行安全检查的工人说,“他们都是老挝当地人”。据了解,中老铁路施工全线带动了当地近5000人的就业。

中老铁路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施工新建、改扩建施工便道及城乡道路近1000公里,为当地人民群众平整宅基地、生活场地2.3万多平方米,管线铺设17公里,为老挝公共机构、企业、学校、个人等捐款捐物50余万元人民币。

在中铁二局磨万一分部办公室所在的楠科内河村,沙菲松大妈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年近六旬的她看多了南来北往的人们。莎菲松大妈告诉本报记者,老中边境现在有很多老挝人在做生意,“但交通是个大问题,万象人怎么去磨丁呢?飞机不方便还很贵,坐汽车要16个小时。”莎菲松大妈的杂货店距离中老铁路的施工现场不远,“消息灵通”的她早就打听得知,2021年底中老铁路将建成通车。届时,时速160公里的列车将在老挝大地上飞驰,3个小时便可从中老边境直达万象。莎菲松大妈欣喜地说,“我们都期待着通车的那一天!”

“中国给这里带来了生机”

南欧江是湄公河左岸在老挝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纵贯整个老挝北部达475公里。如今,中国电建“全产业链一体化”投资建设的老挝南欧江梯级电站,正在将南欧江蕴含的丰富水能,转化为推动老挝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

汽车驶离琅勃拉邦省城近一小时后,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三三两两的村落散布两旁。车头一转,宽阔、雄伟的南欧江立刻映入眼帘,雨季中独有的红褐色的江水“劈开”苍翠的青山,呼啸着奔腾而下。这里是南欧江一级水电站,坐落于琅勃拉邦省巴乌县境内,紧靠老挝南北交通主干线13号公路,距离湄公河交汇口约18公里,距离琅勃拉邦省城约45公里。

南欧江梯级水电站项目按照“一库七级”分两期进行开发,总装机容量达127.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0亿千瓦时,全部建成后将保障老挝12%的电力供应。截至2018年6月,一期项目已累计发电超过27亿千瓦时,二期项目将于2020年内全部投产发电。

在南欧江水电站二级电站附近的哈克村,二级电站员工艾力克告诉记者,以前不仅村里不通电,甚至老挝许多地方都没有电,城市里也经常停电。自从南欧江梯级水电站投产发电以来,村子里终于通上了电,“而且非常稳定,很少出现停电的情况”。

缅甸《北方之星》杂志总编辑吴温丁在一级发电站的施工现场表示,中国援建的水电站改变了南欧江沿线的方方面面,“中国给这里带来了生机”。

建水电站,移民是个大难题。南欧江水电站的移民工作得到了老挝政府、民众的一致“点赞”。据不完全统计,全流域移民工程共涉及两个省10个县,总移民2300余户,安置人口1.26万人,共规划26个移民新村。

在一级电站的一个移民村内,记者看到,一排排新房宽敞明亮,码头、学校、市场、医院一应俱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村长苏玛尼表示,以前大家都住茅草屋,村里也没什么公共设施,现在村里人都搬进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豪宅”,大家都非常满意。

村民帕蓬说,自己原来的田地离现在的新家有一点远,南欧江水电站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刻为他补发了一笔赔偿金,并且鼓励他多学习手艺,将来去水电站工作。“我非常开心,中国的工作人员对我们非常耐心,我一定要努力跟水电站的工人们学习,争取以后也进入水电站工作。”

旅游业成为中老务实合作新亮点

琅勃拉邦的勐通酒店就坐落在湄公河旁边,从酒店可以看到俊秀的青山、听到潺潺的流水。7月,正值雨季,但酒店客房的入住率仍有60%。傍晚,记者来到琅勃拉邦最高峰,工作人员东斋告诉记者,琅勃拉邦有200多处旅游景点,很多是自然风光,每天来这里看日落的游客就有三五千人。

勐通酒店经理颂蓬说:“年底的旱季是旅游高峰,基本每天客满。等到中老铁路开通,万象、万荣、琅勃拉邦等城市之间的旅程时间缩短,游客会更多。我们期待更多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的到来!”

老挝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原生态的民族风情独一无二,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共拥有1900处旅游景点,其中包括1000处自然环境景点、534处文化遗产,以及大约300处历史遗迹。万象塔銮、王宫博物馆、湄公河畔以及纯朴热情的民风无不令中国游客心生向往。

目前,中老两国间直达航线已有10 条,每周近70个航班。赴老挝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持续增加。2017年赴老中国游客近76万人次,2018年1—3月就达22.18万人次,同比增长32%,中国已跃居老挝第三大游客来源国。

老挝新闻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波显坎表示,2018年是“老挝旅游年”,老挝政府的目标是吸引500万游客、旅游业收入达9亿美元。老挝正在全国各地举办各类庆祝活动,积极开发民俗游、原生态游等形式新颖的旅游产品,努力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到访。

来自中国辽宁的杨女士说,老挝最吸引她的,是恬静的氛围和纯朴的人民。来自云南的李先生说,中老友谊历史悠久,很多老挝人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那种近邻的亲近感,使自己多次来到老挝旅游。

老挝人十分友善、民风淳朴,放在皮卡车后车厢的物品从来不会丢失,自然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民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老挝龙旅游公司经理占塔尼对本报记者说,中国游客主要前往占巴塞省、万象省和琅勃拉邦省等地,时间主要集中在国内假期。随着老挝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旅游市场的成熟,不少中国游客开始选择自由行和自驾游,从云南进入琅勃拉邦、南塔等地的游客越来越多。

中国驻老挝大使王文天表示,旅游业已成为中老务实合作的新亮点,两国将共同探讨如何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引导游客遵守当地习俗法规,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优化相关软、硬件设施,致力于提高游客的舒适度,让更多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在风景如画、历史悠久的古都琅勃拉邦,慕名而来的中国游客在每一处景点流连忘返,与善良温和的老挝人民亲如一家,相处融洽。

柬埔寨新快新闻网记者多恩·占勒提拉说,中国游客很喜欢老挝,不仅仅是因为老挝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也是因为中国和老挝的友好关系,柬埔寨和中国的关系也非常“铁”,希望更多中国游客也去柬埔寨旅游。“澜湄六国一家亲,中国游客对每个国家都很重要。”

同饮一江水,澜湄一家亲。相似的生活、文化、饮食习俗,让澜湄流域国家的人们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琅勃拉邦湄公河畔的餐厅内,热情好客的老挝主人端来了热气腾腾的粽子,立刻引来了各国记者的热烈探讨。“在柬埔寨,我们叫它‘弄酱’。”“缅甸人叫它‘告宁透’,我们喜欢纯糯米的,蘸点白糖,别提多美味了!”

在万象参观塔銮,缅甸天网电视台的记者亨岱乌说,老挝有塔銮,缅甸有大金塔,泰国有大王宫,这些建筑有很多相似的特点,说明澜湄六国在文化上互通、在人文上相近。“澜湄六国的旅游合作大有可为,通过相互之间的游客往来,增进民众的相互了解,六国可以更加团结”。他表示,澜湄媒体讲好文明交流互鉴的精彩故事对于各国民众增强“澜湄合作”的认同感十分关键。“我们的媒体产品,应充分反映各国多种文明并存、多样文化交融的历史传统,以文化的力量拉近各国的距离。”

多日的朝夕相处让记者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大家均表示回国后,一定要努力传播六国友谊的种子,讲好澜湄故事,在澜湄国家媒体合作机制下,让澜沧江—湄公河把我们拉得更近。(记者 孙广勇 赵益普)

【责任编辑:司强】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