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业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护“绿”为本 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
2020年初,中林集团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截至目前,资产总额较2015年末由367亿元增加到1646亿元,利润总额由1.4亿元增加到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6.8%,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这些数据背后不仅是中林集团的快速发展,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缩影之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思路、从目标到制度进行全面论述和系统规划。国家对林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给集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林集团主动调整发展战略,打造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性平台,在全国林业生产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示范、凝聚和辐射作用。另外,集团创新经营模式,控制投资方向,持续加大对林业主业的投入力度。业务结构在主业的快速发展中得到稳步健康优化,2020年末,集团公司主营业务占营业收入的99%,木材经营比重达到营业收入的65%以上。
“十三五”以来,中林集团母子公司总数由48户增加到234户,经营网点覆盖全国各地,经营业务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在美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南美东南亚合作开发森林资源,产业链在全球布局,木材进口占全国进口量的20%,森林资源总蓄积量超过6500万立方米,企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也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林业企业。
逐“绿”而上 三大战略名片效益逐步释放
作为我国林业行业的唯一一家中央企业,“十三五”以来,中林集团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准则,以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多生态产品、绿色林产品为目标,深入推进“森林+”“湖泊+”“园区+”三大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提起千岛湖,或许没有一个中林人不知晓。20年前,中林集团将千岛湖从普通水库打造成为名满天下的胜景,既富了百姓,又美了家园。
20年后,中林集团正大力复制和推广“千岛湖模式”,实施“一湖推十湖、十湖带百湖”战略,通过股权合作、技术转让、产业加盟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发10个大型湖泊,辐射和带动100个湖泊的绿色发展。
中林集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千岛湖”发展模式,践行“两山”理论实践案例,走进了中央党校、全国组干学院和清华大学。
中林集团已与湖北丹江口水库、富水湖、赤壁陆水湖、新疆赛里木湖、江西鄱阳湖、阳明湖、吉林月亮湖等多个著名湖泊水库达成了合作协议,开发水域面积超过1800平方公里。
中林集团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不断探索革新,“森林+”“园区+”“湖泊+”名片效应逐步释放。
在“森林+”方面,重庆、广西国家储备林建设扎实推进,重庆林投生产经营顺利起步,投资效益初显;“岑溪模式”开始走出去探索异地营林造林,整合收购4.4万亩新林地;云南西双版纳项目、商量岗景区升级改造工程、良凤江生态城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园区+”方面,中林集团通过发挥中央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行业带动力,建设了黑龙江绥芬河、江苏新民洲、江西九江等7个产业园区,打造集产供销平台、上下游衔接、境内外联动、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全要素综合性服务平台,维护了林业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
点“绿”成金 为森林碳汇贡献中林力量
如何抓好森林资源培育这一主业?中林集团一直奔跑在探索的道路上。
在重庆,500万亩国家储备林正在构建起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广西,500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广东、广西,100多万亩人工速生林基地通过科学种植精准提升林木质量,让曾经荒凉的土地变成林海绿洲;
在浙江奉化、广西南宁,森林资源与文化、康养、旅游结合的融合发展案例,让绿水青山再次绽放出新的面貌。
正是这些低碳发展新模式,在逐渐改变林业产业经济效益低的旧面貌。发展生态旅游、绿色种养、森旅康养等产业,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才是将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
“十四五”基本生态建设目标指出,力争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十四五”的目标进一步为集团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林集团已经确定未来一方面要积极参与东北国有林区改革、国家储备林建设,尽快打牢“境外林、储备林、天然林、速生林”的资源基础;另一方面要抓住“一带一路”和全球产业合作机遇,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埋头苦干,必须多积尺寸之功。近年来,中林集团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从传统林业向生态林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