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得石落见油出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8-31

“时隔8个月再次发现千吨井,表明该地区具备规模性成藏的潜力,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提及辽中西斜坡带太古界千吨井的发现,中国海油渤海石油研究院辽东湾勘探室主任郭涛语气中充满骄傲。

成绩固然可喜,而守得石落见油出的过程,历经艰辛。

传统认识里,辽中西斜坡是一个勘探冷区,圈闭不发育、油气汇聚条件差,当凸起上的圈闭已经所剩无几时,“下坡”找油便成为增储的突破口。为此,辽东湾勘探室研究人员多次召开研讨会,探讨斜坡带的研究思路,以期在冷区找到新线索。

“油气发现少,说明这里的勘探程度低,正好给我们一个拓荒支点。”郭涛说。去年底,辽东湾勘探室在沙河街组获得千吨油流,盘活了搁置近30年的沉睡老区,也坚定了向斜坡找油的决心。而同一区块的太古界,被致密的火山岩覆盖,本就不清晰的储层头顶又戴了一顶“石帽子”,辽中西斜坡带是否具备规模性成藏的可能呢?

郭涛和团队成员铆足干劲,将信念“钉”在太古界坚硬的花岗岩上。他们将勘探区块划分为一片片矿区责任田,没有斜坡带勘探的相关材料,大家就从搁置30多年的老井资料中寻找深层油气的蛛丝马迹;没有强超压发育区的形成条件,他们就组织多轮次潜山潜力摸排,确定潜山中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

“勘探不是纸上谈兵,更不能经验至上,要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扎进低潜山。”那段日子团队成员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工作日经常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忙的时候甚至吃住在办公室。经过不懈努力,团队终于在斜坡带提出一系列有利目标,并经批准上钻。钻探过程却又“一波三折”。

钻前功课已经做足了,开钻之后大家仍然心弦紧绷。花岗岩致密坚硬,很费钻头,每几十米就得换一个钻头。就在大家紧张而焦急地紧盯大屏幕上的各项参数时,钻探至160米后突然没了显示。对于潜山来说,没有显示就意味着可能没有机会了,前期所有工作就将前功尽弃。摆在大家面前的,仍然是那道进或退的选择题。钻头打得差不多了,也打不动了,重新换钻头,费时费力增加开支不说,后续的所有工作可能还是无用功,“见好就收”似乎才是更好选择。

关键时刻,郭涛给大家带来一剂“强心针”。“一旦错过,回首再来可能要等待几十年。既然前期工作确定下面有油,就要有坚定的信心。”团队成员用5个小时统计出渤海36个油田208口井的超压数据与油柱高度的关系,再次确定具有很大的储油可能性。经多方协调后,大家决定持续钻进。

35米后,中控屏幕上气测录井曲线逐渐由低点攀升,大家的情绪也逐渐高涨。期待已久的油气显示重新出现,证明了潜山强超压背景下成藏理论解释的正确性。紧接着出现100多米连续较好的显示,极大鼓舞了团队士气。钻头打坏了,换了钻头接着打,没显示了坚决地往下打,又陆续出现一些新发现,最终在进山500米地层测试获得高产能。对于整个团队来讲,等待过程很煎熬,而当显示出现的一刹那,所有的辛劳都化作甘甜。

“太古界千吨井的出现,证明了我们前期工作思路的正确性。接下来,我们要对围区开展地毯式潜力搜索,争取寻找到更多有利区带,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更多储量支撑。”千吨井余热未消,郭涛又提出了新的期望。

【责任编辑:家正】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