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匠心修缮五四运动策源地——北大红楼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10-13

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重温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等革命历史。

展厅内,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全面展现了那个时期的光辉历史。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北大红楼唤醒民智、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发动工人运动,留下了不朽的革命足迹。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文物局等中央有关部门会同北京市,将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统筹调度、全力推进。其中,最受瞩目的北大红楼保护修缮项目由中国建筑负责实施。

不同于以往的修缮改造工程,落成于1918年的北大红楼已有百年历史。通高五层的砖木楼内,有大小不等的200多个房间,收藏大量的历史图片、珍贵文物、文献资料、艺术作品等。这里一砖一石、一门一窗,甚至是踩上去吱吱作响的木地板,都承载着珍贵而厚重的红色记忆。要最大程度保护恢复北大红楼的历史风貌,又要以“绣花”功夫做到对百年建筑的“最小干预”,这对建设人员是巨大的挑战。

按照部署,中建八局迅速抽调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业务过硬的管理人员,组织在机电安装、装饰装修方面的技术能手,组成了50人的项目团队,从2020年9月29日进场,要在短短的70天内完成全部加固修缮工作。中建集团旗下中建电子也调集具备过硬深化设计能力和现场协调能力的骨干人员,从2021年2月4日进场,对北大红楼的建筑安防系统进行全面改造,预定工期只有40天。

为了生动诠释那段光辉伟业,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中国建筑的项目团队秉承修旧如旧理念,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让这座北大红楼延续百年气韵、焕发时代光彩。

修旧如旧 最大还原百年风貌

修旧如旧,尊重历史是前提,做到有史可查、有据可依。项目团队对北大红楼进行了深度研究,比照了历次修缮工程的做法,特别对参与过1961-1962年修缮工程文物专家的意见进行了重点研究。修缮前,北大红楼还接受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健康“体检”。专业人员对地基、墙体、木屋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开展了专项检测,尽可能摸清建筑的保存现状和安全隐患。

设计单位、文物专家和项目团队一起全程参与,在整个施工期间共召开了多次专家会、论证会,在反复论证、对比试验的基础上,遵循原工艺、原做法对修缮部位有序施工,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

红楼项目联合党支部书记兼项目经理潘志专指着红楼屋面的红瓦说,“这些红瓦是百年前比利时产的挂烧平瓦,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了。我们在修缮中,选择能最大形态上与原瓦片相似的国内干烧制瓦片代替。”

在修缮红楼的楼面及围墙砌体的勾缝时,为了修旧如旧,对照传统工艺,项目团队按照专家会的意见,采用7:2:1的比例混合熟石灰、沙子、黄土来封堵楼面缝隙,采用砖粉、白乳胶修补砖面裂缝,又在砖缝处调配白灰、中砂混合砂浆勾抹灰缝。修缮砖柱时,按现状形态制作出砖柱表面凹凸的质感,确保修补后的砖柱与周边颜色协调、毫无突兀感。项目团队还邀请了文物修缮专家开展评议会,确保重刷油饰挂檐板的色调与北大红楼室内色调保持基本一致。

比起建筑外观的修复,更大的挑战在于红色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做的不止是‘形’的修补,更是‘神’的还原。在完善建筑结构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同时,要原原本本保留住北大红楼的文化、气韵和历史感。”潘志专说。李大钊、陈独秀伏案写作的办公室,毛泽东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图书馆,鲁迅宣扬新文化运动的讲台……修复红楼的过程就是一次红色精神的洗礼。项目团队在每一项工作中,都倾注了对历史的敬意、对先烈的景仰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赤诚之心。

精细作业 最小干预百年建筑

红楼已有百年“高龄”,内部文物众多,“坚持最小干预、精心组织实施”是红楼修缮的重要要求。项目团队为此拿出了“绣花”的细致功夫。

早在进场前,项目团队就对楼内不同部位细化了施工保护方案。红楼的石构件主要分布于门头石柱、石质台阶、窗台等部位,项目团队对石构件先用海绵布进行封护,在海绵布外侧再用木板材料作硬质围挡,避免施工作业中由于物体搬运损坏石构件。红楼的木地板和楼梯木扶手要阻燃防火,项目团队对木地板用阻燃毯、防火布进行四层包裹,为木扶手包裹上2公分厚的橡塑海绵、外面再铺设一层阻燃板增加防护。

按照“现状整修、局部加固”总体思路,除对开裂、损朽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木架构进行替换或加固外,对表面酥碱微风化、弱风化的墙体并不是替补和更换,而是仅对其表面酥碱处进行封护,以延缓病害发展。对瓦面有微残损、小残损但不影响使用的红瓦,也不进行更换,尽可能留存岁月痕迹。根据砖柱现状,项目人员对红楼门厅东、北、西三侧砖柱仅修补破损处;对南侧门厅按北侧形制重新喷涂面层,对顶部、花岗岩石底座和石栏做石材科技保护,以便延缓风化。

“这座红色地标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壮大。本着对党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意,我们必须要还原红楼本来的样子,让人们来到红楼时追忆那段壮阔历史。”潘志专说。

技术赋能 科技护航红色资源

为了把北大红楼这一红色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现代科技也在护航这座百年建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团队将历史建筑的修缮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实测实量,逆向搭建出高度还原红楼的数字模型,对整个红楼的建筑、机电、装饰进行整合。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完整准确记录了本次保护修缮的工程信息,为红楼以后的修缮工作提供参考。

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北大红楼原有安防系统无法实现“全覆盖”。为更好保护馆内文物,中建电子项目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视频监控、报警、门禁、对讲等多系统的统一管理与联动。整个建筑物内外遍布上百个监控点和触发报警点,打造安全的文物展示环境。

在“全方位护航”的背后,是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与匠心坚守。“北大红楼是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工过程中不得在木质墙面上新开孔洞,只能顺着原有孔洞进行作业,而孔洞直径最大仅有2厘米,大大增加了穿管布线的难度。”中建电子项目经理张晓彤说。他带领项目人员用3天时间走遍建筑物的每一个角落,仔细核对图纸信息,逐个注出300多个末端点位,确保每根线缆走线精准无误。穿管布线施工正值寒冬腊月,室内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为了穿线更精准,张晓彤摘去手套,爬上木凳,咬着手电筒,双手将线缆一节节塞进过线孔,在粗糙的木质门板内一点点“摸索”另一端出口,手上扎了木刺、磨破皮也不停歇。

经过整个团队的全力奋战,提前10天完成全场摄像机的穿线任务,张晓彤也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座红色地标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壮阔的百年奋斗征程,本着对党的热爱,我们将专业和匠心投身品质工程建设中。虽然不是党员,但我坚决听党号令,向党靠拢,尽我所能,像党员一样去战斗!希望能够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贡献我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建集团如期优质完成了建设任务,确保了后续布展工作顺利开展,并继续担纲维保任务。6月29日,精心修缮后的北大红楼重新向公众开放,“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览也于同日亮相。作为复展后首批观展人员,北大红楼项目的建设者们感慨万千:“参建这项工程,我们深感使命光荣。参观这座百年建筑,我们更深切感悟到北大红楼承载的历史意义。”面对党旗,大家重温入党誓词,立下建功新时代的铿锵誓言。

一百多年前,北大红楼里的灯光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真理火种,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孕育。红楼里的一砖一木、一瓦一石,都如穿越历史烽烟的竹简,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光辉伟业。一次匠心修缮,让百年红楼历风雨而弥坚,也让中国建筑重新追寻红色起点,传承红色血脉,汲取前行力量。

【责任编辑:家正】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