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莫斯科市中心约40公里五一村帕尔科瓦亚大街上的一栋三层小楼,看似极其普通,但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六大)会址。
穿越时光的长廊,这座肃立于莫斯科郊外的欧式小楼,几度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一场中国革命艰难关头的特殊会议
1928年,当时的中国正被白色恐怖笼罩,加之受“左”倾盲动主义影响,中国革命陷入低潮,迫切需要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集中全党智慧认清革命形势,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新时期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然而,想找一处安全的开会地点并不容易。上海、广州、澳门、香港多个地点都曾被讨论过。此时,考虑到1928年春夏共产国际将在莫斯科举行几场国际会议,中国共产党将派代表出席,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提出申请,希望中共六大也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同意了这一方案,并把会址定在了莫斯科郊外。
从4月下旬开始,出席中共六大的代表们分批前往莫斯科。一路上警察盘问、密探跟踪,危险无处不在。最终,140多名中共代表就在这座并不起眼的建筑中召开了中共六大,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等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多份重要文件。
一项各方广泛关注的修复工程
中共六大会址始建于18世纪,因白墙在阳光下显得闪耀夺目,有“银色别墅”的美称。然而,二战结束后,“银色别墅”年久失修,加之两场大火,几乎损毁殆尽。莫斯科建筑师奥梅利琴科说:“我曾经在附近生活过,清楚地记得这幢楼房的状况是多么让人心痛!”“心痛”的不只是俄罗斯人民,深知其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更知道其保护的紧迫性。
2013年3月22日,中俄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的补充议定书,确定对会址进行修复。
一次“修旧如旧”的匠心建造
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程涉及俄罗斯国有资产局、能源局等诸多单位和多级地方政府,推进过程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而作为一座历史建筑,修复工程不只是重建,还要“修旧如旧”。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落在了中建集团旗下中建一局的肩上。中共六大会址是俄罗斯古典弧形建筑,其穹顶由20层圆形木结构拼接而成,每一层的木块角度都不一样,修复工艺复杂、难度较大。为阻止寒风进入建筑内部、并达到饱满圆润的外形效果,项目团队精确测量了每一层木结构的角度,将先进的BIM技术与俄罗斯传统手工艺相结合,精准复原了中共六大会址这座180多年历史的古建,竣工后的穹顶构件紧密得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按照工程建造的常规经验,中共六大会址修复至少需要2年才能完成,但中建一局项目团队2015年9月底才拿到设计图纸、获得施工许可,工期只剩下不到1年。当时俄罗斯已经进入寒冷期,按属地管理要求还需停工5个多月。为了能按照计划时间竣工,项目团队采取“逆作法”施工和搭设全封闭绿色暖棚两大创新举措。
“逆作法”施工突破了常规工序,上下同时开工,科学节约工期25天;搭设全封闭的绿色暖棚,用内箱式柴油加热管加热,给建筑“穿”上了“保暖外衣”,在室外温度-30℃情况下维持棚内温度16℃,打破莫斯科冬季无法施工的惯例,相应节省了5个月的工期。
最终,项目仅用293天就完成了中共六大会址全部修复任务,于2016年6月20日通过中俄联合验收小组验收,比计划提前10天竣工。竣工后,该项目赢得了20万莫斯科市民参与投票的“最佳印象奖”。如今,会址修复后作为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分部,举办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免费对观众开放。
一个铭记历史传承友谊的平台
2016年7月4日,修葺一新的中共六大会址重现昔日“银色别墅”的风采。中共六大会址一楼展示了“中共六大召开前的形势”“中共六大的筹备与召开”“中共六大之后革命运动的发展”等三部分,馆内中俄双语的中共六大政治决议、土地问题决议以及军事报告等文件保存完好;二楼则还原了会议大厅和代表居住房间的场景。
从开馆之日起,展览馆就成为中俄人民开展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的平台。至今,展览馆已举办演出、展览、联欢、讲座等活动60多场,接待各类代表团1100多个,观众约2.4万人。
作为中国在海外唯一关于中共党史的常设展览馆,中共六大会址不仅成为中国民众追寻中共党史、了解中国革命历程、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海外教育基地,也成为一处传承中俄友谊、加深俄罗斯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