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赤色沪西——顾正红纪念馆扩建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科技集团  发布时间:2021-12-08

一栋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一条长长的甬道连接至顾正红烈士殉难处,正门口雕像,顾正红烈士左手握拳、右手持棒,眉头紧锁,眼神坚定,仿佛随时冲向敌人。这就是位于上海市普陀区澳门路300号的顾正红纪念馆。今年,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所属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完成了纪念馆的全面改造升级,通过对场馆建筑外立面、纪念广场、顾正红烈士殉难处等进行修缮改造,引入智能化展陈方式,增加“五卅运动”相关展陈内容,全景式展现了顾正红烈士生平事迹和“五卅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红色抗争之路

顾正红纪念馆建筑外观采用独特的锈蚀耐候钢材质,结合钢柱内退、四面悬挑的方式,创造出舞动的红色绸带,将馆前休憩、馆内参观、殉难处通道往返这三个区域串接成一条连贯的心理变化动线,隐喻着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革命先烈们所走过的红色抗争道路。场地一隅,烈士塑像与白玉兰共同围合出的公共休憩场地,既揭示了在红色力量的庇护下我们所得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也在红色革命主题与当代城市生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对话。

钢既代表着工人革命者的阶级特征,也代表着工人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有别于农民运动与知识分子抗争,工人斗争的战场就是工厂。钢铁作为工业建筑的常用建材,最能代表顾正红烈士的工人身份。

而锈钢原本只是弃之不用的废材,通过设计的巧妙转化,锻造出“红绸”的锈钢又重新焕发出异样的光彩,不仅艺术感十足,也谙和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理念。尤其是钢所具有的力量感,烘托着顾正红纪念馆应有的肃穆气质,锈蚀后的表面所带有的时间痕迹和沧桑质感,也寓意着可歌可泣的早期沪西工人运动。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建筑立面,让参观者在感受到生命气息的同时,对英雄的纪念也不再是静止、孤立的片段,而将缓慢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记忆之中。

红色之花

广场地面铺装采用了3种色彩与质感有微差的石材组合,在强调仪式感的同时也隐喻了红色之花。在规则的广场西侧,围绕一棵保留下来的白玉兰树,设计了一组简洁的休憩空间,这将红色主题与公众日常生活相融合,体现了公共空间为人民城市服务。

旧馆东侧一条狭窄通道去往殉难处遗址,将入馆前、馆内、馆外(殉难处北行渐窄的通道和反向南行渐宽的通道)这3个区域、4种行为串接成一条连贯的心理变化动线。去往殉难处越来越静,通过绿植修剪使路径渐窄,给人越来越紧张的空间氛围。行至殉难处,绿植再度打开,让人豁然开朗。由殉难处往回走则是越来越动,与展示内容巧妙嵌合,建立了红色革命主题与当代城市生活之间的密切对话。

红色卷轴

新建建筑紧邻旧馆,在新馆的一层平面设置一道东西向的墙体,将新馆分为南、北两个厅,南厅作为建筑的入口序厅,北侧作为建筑的出口,设置多媒体展厅,为整个室内参观的尾声。

由序厅进入二层,要经过一个带天窗的三跑楼梯,三跑楼梯中间立着一道耐候钢板条形窄墙,窄墙就似一副鲜红的卷轴,隐喻革命所付出的各种艰辛和洒下的热血。

行至二层正式的展厅,展厅内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五卅运动与顾正红烈士的事迹,以及其对革命的作用与意义。在二层东侧有一个室外的直跑楼梯可通向屋顶,室外楼梯两侧均为耐候钢板,东侧耐候钢板沿楼梯开一条缝,可远观场地旁边的绿植,将生机引入建筑。

屋顶设置一条斜向的木制道路,朝向国旗,意喻希望。屋顶可面向城市,看着城市的喧嚣追忆往昔,静思回味。

【责任编辑:家正】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