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直径单桩嵌岩施工是前所未有的新工艺,我们做到了!”时任中交集团所属中交一航局莆田平海湾F区海上风电项目负责人毛以雷激动地说道。前不久,在平海湾上实施的“III型单桩嵌岩二级护筒防塌孔施工技术”经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交一航局承建的福建莆田平海湾F区海上风电项目,是国内海上风电领域最大直径的嵌岩单桩项目,共包含9台III型嵌岩单桩风机的基础施工任务。“每根单桩直径6.7米、长62米、重700余吨,将这些超长超大的‘擎天柱’植入海底是整个工程最核心、也最棘手的难题。”毛以雷介绍说。
在原有的嵌岩单桩施工中,要先将预制护筒通过冲击锤或振动锤植入海床浅覆盖层,随后钻机在护筒内穿透覆盖层进入岩层,直至钻至指定深度形成孔位,再植入单桩。但经过深入研究现场地勘资料后,原本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变得充满风险。原来,由于施工海域地质极度不均,护筒不能完全打入稳定岩层,即便加大锤击力度,将护筒强行打入海底,仍然无法达到稳定岩层,反而会造成护筒卷边。同时,由于锤击力度加大,对周围岩土造成过度扰动,还易发生塌孔。
“既然一个护筒达不到预定岩层,那就再增加一个护筒。”项目部提出了新思路,即在原有一级护筒内部增设一个二级护筒。当一级护筒到达破碎状强风化岩底部,无法继续下沉时,将钻机和二级护筒连接,启用二级护筒在一级护筒内部继续下沉,直至到达弱风化岩层。有了第二层护筒的保护,钻头得以继续钻进到目标深度,达到成孔的目的。
新方案敲定后,项目趁热打铁开始实施,但是首次施工并不顺利。一级护筒固定到破碎状强风化岩顶部后,二级护筒本该跟随钻头继续下沉,可在跟进作业时,二级护筒与钻头导向的连接未能锁定,导致二级护筒无法跟随钻头一起下达到弱风化花岗岩层,本应起到的稳定作用也就荡然无存。工期不等人,攻关小组紧急研讨后,最终决定对钻头导向器与二级护筒的卡槽处进行改造,为钻头导向器增设伸缩装置,并在护筒内部安置环形压槽。当一级护筒到达破碎状强风化岩顶部后,钻头的伸缩装置与护筒内部的环形压槽紧密结合,带动护筒跟进作业。工艺改进后,二次施工立即启动。二级护筒稳稳地跟进钻机到达指定岩层后,钻机收缩伸缩装置与二级护筒脱离,然后将钻径变小,继续钻至设计位置直至成孔。最终,“擎天柱”沿着钻好的孔位直插海底,随后注入高强灌浆料,国内最大直径嵌岩单桩便稳稳屹立在海中。
莆田平海湾的蔚蓝海面上,一根根庞大的钢桩稳稳地嵌入海底,撑起一座座悠悠旋转的海上风机。“新工艺基本杜绝了塌孔问题,显著提高施工效率和稳定性,整体工期缩短了至少3个月。”伴随着成功的喜悦,项目攻关小组继续投入到海上风电工艺的研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