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的长十一火箭第三次出征海上,搭乘载重量2.5万吨的“泰瑞号”驳船驶离海阳港。在经过550公里的平稳航行后,火箭即将又一次从海上起飞。
4月30日11时30分,长十一火箭以“一箭五星”方式,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系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长十一火箭在我国黄海南部海域实施发射,进一步拓展了海射的机动范围,为未来我国可在近赤道的低纬度区域实施发射提供了技术积累。
“一站式”的发射模式
海阳港,地处山东半岛南岸,濒临黄海,陆海空地理位置优越。伴随着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固体运载火箭产业基地的崛起,这份优越正愈加凸显。
在之前的两次海上发射任务中,火箭生产制造完成后,要组装成整个火箭进行测试,测试之后运输至发射场,然后需要再对接、测试,整个过程流程复杂。
如今,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十一火箭可以在这里完成总装总测和发射准备工作。
据火箭发射支持系统总体设计师何轩介绍,固体运载火箭产业基地距离码头仅有5公里,火箭在这里完成箭体对接、测试、装填和星箭对接等各个环节后,可在几个小时内完成火箭的转运上船工作,继而进行全系统合练,待航行至预定发射海域后即可完成发射,这一过程只需要 3-4天时间。
“这不仅大幅缩短任务周期,简化任务流程,同时还减少了运输成本及运输过程中的风险,为后续海上高频次、批量化发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何轩说。
火箭总装厂房与发射船位于同一地点,是后续高密度商业化发射的必要条件。随着型号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长十一年发射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已具备年10发的生产能力,履约发射能力正稳步提高。
风浪更大 难度更高
“航行距离越远,航行时间就越长,这在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上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董晓彬表示。
与传统的陆地发射场发射相比,海上发射更具难度,不仅需要在动态条件下满足火箭发射定位定向的要求,完善无陆基测控、测发保障支持,还要保证高海况条件下的环境保障、起竖、发射安全。
“在海上发射的过程中,火箭会面临海洋运输环境、自然环境、海况等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盐雾、霉菌等海洋特有的自然环境会直接影响运载火箭设备选型和试验条件制定。”董晓彬指出。
针对以上难题,型号团队已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例如利用动态条件下高精度导航基准自主定瞄、柔性牵引起竖的载荷动平衡等技术,解决海上动态条件下火箭发射难题;突破无线测发等技术,形成中国海上低倾角、零倾角轨道的全新发射能力。
长距离海上运输,海浪引起的船舶晃动是不可忽略的环境因素。出发前,型号团队就针对本发任务对所选船舶开展了不同海况下的晃动仿真分析,并根据船舶仿真结果进行火箭的响应分析,最终得出火箭能够适应长距离海上运输的结论。
“这次的气象条件可能没有前两次任务那么好,风浪相对来说也会更大一些。”出海前,火箭发射支持系统技术负责人宋生壮带领团队对上千个连接位置进行紧固检查,对各类线缆的导通绝缘情况、开关的接触电阻情况进行确认,以保证每个节点的有效性,确保整个系统正常运行,防患于未然。
“我们都是多个任务同时推进的,人员实行动态调配,岗位分工很明确,我们会把前两次的海射经验优化固化,进行海射标准化流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火箭总指挥李同玉表示,新模式必然带来新挑战,型号团队在管理上深入分析任务特点和要求,多措并举确保多形式、多发射场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完成。
快速、高效地贴近市场,服务用户
长征十一号火箭作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唯一的一型固体运载火箭,具有发射准备时间短、发射成本低等优势,是我国商业航天的一支“生力军”火箭。
既然是商业化服务,就要充分考虑客户需求及体验。“相对来说,卫星对恶劣环境更加敏感。我们在海上运输过程中,将卫星所在的整流罩部分全程置于环境保障运输舱中,保持与外界环境的隔绝。”董晓彬说,型号管理团队要为“乘客”提供好的服务,让客户用得放心。
李同玉介绍,长十一型号队伍组建了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实现型号的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全寿命管理,从组织上保证能够快速、高效地贴近市场,服务用户。
未来,长十一团队将持续优化商业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快捷的发射服务,在激烈的航天发射商业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