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胡奉雅:潜心攻关逐梦大国重器

文章来源: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05-31

近日,一则喜讯传来,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胡奉雅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份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背后,是她数年来坚持扎根实验室和生产现场,在闪烁的弧光中不断学习、实践、提升的奋斗历程。

把最先进的焊接技术带回鞍钢

3.jpg

2008年,胡奉雅第一次看到国家体育场——鸟巢,并被这座造型独特的钢结构建筑深深吸引和震撼,“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2015年,胡奉雅毅然放弃了在国外以全额奖学金读博的机会,来到鞍钢集团。几年后,胡奉雅受鞍钢集团委派,再次来到英国,加入英国皇家工程院、科学院双院士负责的相变课题组,成为组里当时最年轻的访问学者。为充分利用半年的访问机会,尽快提升科研工作水平,胡奉雅抓紧一切时间走访知名焊接研究机构,白天和专家交流学习,晚上熬夜做实验,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支撑她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是“钢铁强国”的信念,“一定要把最先进的焊接技术带回鞍钢!”结束访问、即将归国前的那个晚上,胡奉雅打开手机记事本,郑重地写下了“闪耀的弧光只为钢铁强国!”

破解世界性难题

5.jpg

“差一点也不行。”是胡奉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面对科学研究,胡奉雅总是保持着最严谨的态度,较真儿劲头会让周围人感到有些执拗,有时甚至不近人情。焊接与腐蚀研究所负责实操的技术人员刘祥峰说:“有一次,我们利用窄间隙TIG设备进行氩弧焊堆焊,焊接电流已经达到了300A,完全符合焊接要求。但胡奉雅当时提出,应该加装热丝连接线,加入热丝电流。此举必须重新改装设备,复杂且麻烦。”曾多次获得鞍钢集团“焊接技术状元”的刘祥峰说:“没想到,两个实验结果真的差别很大,加入热丝电流是十分必要的。那是我第一次理解她的较真儿!”

6.jpg

科学的真理越辩越明,实践的道路越走越宽。在胡奉雅与团队成员严谨而执着的努力下,一个个国家重点项目落地见效,这支青年团队的底气也越来越足。他们逐渐将科研的目光投向“不能焊的材料”,其中,“钛钢复合板焊接技术研究”就是这样的“不可能”的课题。海洋装备材料需要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才能有效应对复杂的海洋环境,钛材正是一种不腐的“万年牢”。于是,胡奉雅团队将攻关重点聚焦在了钛与钢一体化成形材料——钛钢复合板上。这是一种既具有钛的不腐特性又具有钢材的高力学性能、价格只有纯钛四分之一的全新材料。胡奉雅深知,制约这一材料广泛应用的根源在于后期的焊接。

“将钛材和钢材老老实实、板板正正地焊在一起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一位业内专家直接将胡奉雅的想法“判了死刑”。“那段时间,这个问题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我的心头!”但胡奉雅恰恰是一个压不垮的铁娘子,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攻破这道难题胡奉雅带领团队成员开始从最基础的成分设计做起……改造焊接装备、研发新材料……

在无数次焊极与焊材的较量中,胡奉雅感受到了无数次的失败,哪怕是被弧光灼伤眼睛或身上留下无法祛除的烫伤,也不能阻挡这位“女焊将”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步伐。在经历上千次的实验之后,胡奉雅带领团队成员终于成功完成“钛钢复合板焊接技术研究”项目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破解了钛钢复合材料无法熔焊的世界性难题。

用焊枪“绣”出“大国重器”

在现代装备制造业,焊接技术水平对“大国重器”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胡奉雅说:“受技术所限,国内几乎所有大型制造企业仍在采用手工焊接,没有极其高超的焊接技术是无法保证焊接质量的。”随着鞍钢集团越来越多参与“大国重器”的建设,胡奉雅意识到自动化智能化焊接技术是一个亟待攻克的难关。

“两年,上百次实验!”胡奉雅带领团队勇闯科研工作“深水区”,终于突破瓶颈,实现了智能化焊接全球最厚水电用钢、全球强度最高深海用钢、全球最高线能量船舶用钢等“从零到一”的历史性突破,焊接效率提高10倍以上,熔焊技术水平达到全球领先。

只要方向选对,敢为人先,再小的突破也能产生大效应;只要敢于揭榜,潜心研究,每个攻关项目都是展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梦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舞台。9年来,胡奉雅以钢材为“布”、焊枪为“针”,以独有的先进智能焊接技术为“线”,打破国际、国内首发新钢种焊接应用壁垒,把不同钢材“绣”入中国万米深潜器、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等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

【责任编辑:家正】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