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是完全市场化、全球化的行业。长期五湖四海的孤舟远征,拓展了航运人的国际视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作为新中国航运事业的开创者,也是“走出去”最早、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的中国企业之一。1951年,我们和波兰合资组建了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开辟了第一条沟通亚欧的国际远洋航线。1961年,光华轮首航,赴印尼接侨,这是一次历史性、划时代的启航,开辟了我国远洋事业的新纪元。1978年,平乡城轮装载162个集装箱从上海起航,抵达澳大利亚,开辟了中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979年,柳林海轮抵达美国西雅图,中美海上航线正式开通。1988年,我们在英国通过收购,成立了第一家海外独资公司,从此开始跨国经营。1993年,我们在新加坡成立上市公司,这也是进入海外资本市场的第一家中国国企。
可以说,中远海运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70年,也是不断走向全球化的70年。现在,我们在海外设有10大区域公司,海外资产、收入和利润占比年均超过集团一半,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性航运企业。我经常和大家说,做全球化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不要总是做追随者,要有战略自信、文化自信,要敢于做领航者。
重构产业生态圈
变革总在危机之后。当年,因为欧洲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才迫使人们寻求海上运输,于是才有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才有了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才有了后来的欧洲大航海。
今天,我们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关注的是商业模式创新。航运业周期性非常明显,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大风大浪、大进大出、大喜大悲。如何摆脱航运业传统商业模式带来的周期性魔咒,我们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手段是产业链与供应链整合,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不同业务的最佳组合,避免分散、孤立的业务布局,力求连点成线,排线成面。
譬如我们在“一带一路”布局上,以码头为“点”,到目前为止在全球投资了56个码头,形成“一带一路”支点;以航线为“线”,我们的船舶往来于全球1500多个港口,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以物流为“面”,加强物流、仓储、配送等业务的发展,开通亚欧海铁联运、亚欧国际班列,延伸“陆上丝绸之路”;以极地为“极”,破冰南北极航线并常态化运营,开辟“冰上丝绸之路”。由此形成了“点、线、面、极”的立体化“一带一路”业务模式。
国际化经营中,我们致力于将全球航运业带向“互利共赢”,塑造航运产业链新生态、新格局。这一生态圈,涵盖“海陆空”领域现代供应链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而我们在生态圈中扮演一个平台的角色,把产业链各环节的经营者加以撮合,为客户创造新价值,为自身实现新增长。构建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是全球化的应有之责。我们这代人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风口浪尖,所有行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不会缺席这场变革。
推动全球本土化
国际化战略的最高层次是全球中心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主导市场。
过去,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全球承运”,在全球范围内运输中国的货物;现在是“承运全球”,在全球范围内承运各个国家的货物。字面上差异不大,但却是市场份额、产业布局实现真正全球化的巨大跨越。传统的停留在中国本土化市场的思维要扭转过来,我们不能把中国本土化作为优势和本领,这不是本事,在别人的地盘上发挥出竞争优势,这才是本事。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意识、行动、目标、战略上真正实现全球化。
2008年,我们获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2、3号集装箱码头特许经营权。2016年,我们又成功收购了比港67%的股权,正式成为比港经营者。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国外获得港口特许经营权。进驻之初,港口管理无序、长期亏损,外面的船进不来,码头的货出不去,而且希腊工人拒绝中国人管理他们的港口,举行集体罢工,甚至喊出了“中国人滚出去”的口号。面对困境,我们表明态度,我们不会抢他们的地盘,也不会抢他们的饭碗,只会带来发展。
事实上,投资希腊比港以来,我们仅派出了7个人的中方管理团队,为当地直接创造工作岗位2600个,间接创造岗位8000多个。十年辛勤耕耘,没有带走寸土寸金,却将比港码头吞吐量从接管之初的68.5万标准箱提升到2018年的500万标准箱;利润由亏损621万欧元提升到2018年度盈利超过7000万欧元;比港在全球港口排名由第93位跃升至第32位。古老的希腊港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比港项目得到了希腊社会执政党、反对党、社会精英和老百姓一致赞誉,成为中希两国合作的成功典范。
中远海运在海外有1055个公司机构。我们赋予海外公司国际化经验积累、国际化投资选点、国际化市场开拓、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功能,把海外公司作为助推国际化发展的先锋。特别是人才上,我一直鼓励发挥外籍人才的作用。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总部看不到老外的面孔,那不是真正的全球化。我们现在有意识的从全球知名人士中选聘董事,把有能力的外籍员工,充实到集团和海外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当中,把美国能干的人派到欧洲去,把欧洲能干的人派到非洲去,把非洲能干的人派到印度去,坚持按市场化管理的法则,把人才优势发挥出来。
提升行业话语权
企业国际化成长,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能力,更需要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整合外部资源,就是要占据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建立一个包括互补企业、合作企业、联盟企业在内的业务平台,变旧模式下的“为我所有”为新模式下的“为我所控”、“为我所用”。在市场新变局下,通过资源整合,打造的是“企业群”优势,构筑合作网络,实现“强强联合”。谁具备这个能力,谁就拥有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新加坡中远新港码头
对航运业而言,我们与长荣、法国达飞轮船组建了集装箱班轮联盟“海洋联盟”。海洋联盟的运力在全球占比达到30%,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航运业联盟。在去年的首届进博会上,我们又牵头建立了一个港口和海运的区块链联盟——GSBN(全球航运商业网络),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推动了航运业“互联网+”的实质性发展。
企业全球化发展,离不开全球发声。2017年,我们联合17家港航企业,共同发布“博鳌宣言”。去年,我们在亚洲博鳌论坛年会期间主办“物流的变革”分论坛,与全球同行坐而论道、畅谈未来。事实上,我们是博鳌亚洲论坛的承办方,连续19年支撑保障从未缺席。我们还从2004年起创办并连续14届主办国际海运年会,作为国际航运界最重要的高峰论坛,国际海运年会提高了中国航运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被业内外誉为“航运达沃斯”。
决定行业影响力的还有文化的引领。我一直认为,做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做国际化企业,要义利并举,以义为先。这一点决定了投资的可持续性,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记得很多年前的一次商业谈判,国外客户寸步不让。最后一次谈判前,我了解到对方主要负责人属鸡,于是单独去拜访他,并给他赠送了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只公鸡,上面写了鸡的五种品德:头上有“冠”(官帽),能文;脚上有“距”(武器),善武;在对手面前,敢于斗争,很勇敢;看到食物就咕咕叫着呼喊同伴,共同分享,有仁德;早晨准确报时,有信誉。当我把关于鸡的这些中国文化讲给客户,特别是讲到鸡有仁德时,对方的负责人感触很深。最终,鸡五德”打动了他,最终达成了双赢的谈判结果。
至今我一直很感慨,一个企业,你的竞争力来自哪里?话语权来自哪里?也许并不单单是因为你强,而是你有道德、善分享,这可能是你走向全球化的另一张名片。
航运业至今仍是全球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性和战略性行业,而我们作为“国家队”,唯有担当领航重任。对于当前全球化的贸易格局,任何人为的阻挡和保护,我认为都是徒劳的,贸易的自由流动、平等开放、共享共赢,依然是我们航运人的商业信条。(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许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