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初,国务院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开启了盐业改革的大幕。对于盐业企业来说,改革冲击扑面而来,行业格局面临深刻变化,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盐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盐”)。作为唯一一家以盐的生产销售为核心的中央企业,中盐的产能超过1700万吨,食盐供应覆盖全国36%国土面积和4.2亿人口,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盐业企业。
“原有制度卓有成效,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中盐董事长、党委书记李耀强在接受《国资报告》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面对盐业体制改革的契机,中盐将加快推动自身改革,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盐业公司。”
原有制度卓有成效,但问题也不容忽视
国资报告: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盐业管理体制的大致情况。
李耀强:盐是重要的民生商品,也是基础化工原料,享有“化工之母、食肴之将”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盐业管理体制虽几经变迁,但总的基调仍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管理方式。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同一时期,碘缺乏危害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鉴于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的特殊需要,形成了“食盐管好,工业盐创造条件逐步放开”的改革思路。
1994年2月20日,国务院出台13号文件明确对食盐实行专营政策,1996年5月27日,国务院197号令发布《食盐专营办法》。此后,在以专营形式加强食盐管理的同时,工业盐逐步实现了市场化管理。
国资报告:《食盐专营办法》曾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次中央出台的改革方案有何改进之处?
李耀强:1996年以来,食盐专营制度在确保市场合格碘盐供应、提高碘盐覆盖率和食用率、消除碘缺乏病、稳定盐价、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仅用十年时间即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得到广泛赞誉,被联合国有关组织评价为“世界的典范”和“里程碑式的成就”。20年来,盐业专营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成绩是主要的。
同时还应该看到,食盐专营制度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场区域分割,造成流通环节过多,经营效率较低,无法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二是产销矛盾突出,制盐企业与批发企业市场地位不平等,制盐企业通过“跑计划、跑关系”来增加销售,批发企业压低价格、拖欠盐款、结算不及时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三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食盐的较高利润支撑了部分落后产能在激烈的工业盐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各自分割的市场不利于盐业企业的重组整合,盐业至今仍存在“多、小、散、弱”的局面。四是制约了行业的创新发展,专营条件下的专营企业过于依赖专营,创新动力不足,定点生产企业没有品牌,产品创新受制于人,少数企业虽然注重研发创新,却无法赢得市场。
这次中央出台的改革方案,既肯定专营取得的成绩,又针对专营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围绕完善专营制度提出了系列举措,有利于打破区域分割,形成全国统一的食盐市场,有利于化解产销矛盾,有利于推动盐业企业的兼并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加快自身改革,适应新市场形势
国资报告:您怎么看待食盐专营制度?本次改革将对企业将产生哪些影响?
李耀强:多年来,中盐既受益于食盐专营制度,也受制于食盐专营制度。一方面,专营为中盐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专营的限制,中盐品牌的优质产品很难进入各自为阵的多数省级市场,产品创新成效不彰。以中盐所属的多品种盐公司中盐国本为例,成立以来,中盐国本公司先后研发了100多种新品食盐,引领了盐行业品种调整的潮流,但往往是一种新品推出,同样的产品很快就出现在其他省份市场,市场分割的结果,导致整个国内食盐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盐业体制改革对中盐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且更多的是机遇。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允许省级批发企业跨区域经营,这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的盐业企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产品的品质和盐业企业的运营效率都将得到提升,也意味着中盐的优质产品将有可能真正走进全国市场,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中盐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盐业公司。
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要推动盐业企业做优做强,向优势企业增加资本投入,并对中央国有盐业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给予政策支持,这是中盐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中盐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回归、转化、退出、创新”的八字方针,着力解决过去快速扩张留下的盐化工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把主要精力回归到打造盐的核心竞争力上来,加强了盐业资源的内部整合,进一步增强了内部协同和资源布局的优化。中盐将以盐业体制改革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契机,加快推动自身改革,努力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巩固和扩大在盐行业的优势,打造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盐业国家队。
国资报告:盐业体制改革无疑将倒逼盐业企业自身的改革。您能否透露一下,下一步中盐将从哪几个方面推进自身改革?
李耀强:下一步,中盐将从五个方面着手推动自身改革。
一是以落实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为核心,加快推进行业联合和重组,大幅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行业影响力、控制力和话语权。
二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推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专营企业瘦身,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企业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
三是以“回归、转化、退出、创新”为核心,加快推动结构调整,收缩盐化工战线,妥善处理非盐业务的退出或转型,聚焦盐的主业开展内部整合,加大高端盐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开拓融雪除冰盐和日用盐市场,做好盐的功能拓展和服务延伸的文章。
四是以激发企业活力为核心,探索混合所有制和员工持股,进一步完善与业绩考核紧密挂钩的任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机制,使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实现有机结合。
五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核心,加快优质资产证券化步伐,为中盐在盐行业的重组与扩张提供支撑。
履行主体责任,确保“两个安全”
国资报告:本次改革方案中把“突出食盐安全”确定为改革的主要原则。您是怎么理解盐业安全的?
李耀强:和其他日常消费品相比,食盐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商品,一在于盐是人民群众每日生活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性,盐的供应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民心稳定,二在于食盐被赋予了加碘消除碘缺乏病的社会公共功能,三在于普通食盐和工业用盐外观没有明显区别,工业盐混入食盐销售,将不仅影响合格碘盐覆盖率,也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
正因为存在这些特性,我国一直把确保“两个安全”——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作为盐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此次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以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为核心”,把“突出食盐安全”确定为改革的主要原则,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体现了改革方案对确保“两个安全”的高度重视。
不管是在原有专营体制下,还是改革后的有限竞争环境下,作为专营主体的盐业企业,都是保障食盐安全的重要主体。特别是在开放省级批发企业跨区域经营和定点生产企业以自有品牌上市场之后,监管难度加大,专营主体的责任显得更加重要。
中盐作为我国最大的食盐生产和销售主体,向来重视保障食盐供应安全和质量安全,重视履行社会责任,把引导消费者“少吃盐、吃好盐、多用盐”作为企业的品牌理念加以推广。过去十多年来,无论是2003年非典和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全国性食盐抢购,还是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盐都始终把确保市场合格碘盐供应放在第一位,为保障食盐两个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国资报告:新的市场环境下,中盐如何既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同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李耀强: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中盐将坚持“创新行业价值、服务民本民生、体现国家意志”的功能定位,从产销两端共同发力,着力构建保障食盐安全的立体网络。
从生产端来说,我们将按照国家制定的定点生产企业规范加强硬件建设,推动现有产能设备的改造,推广节能减排等清洁生产工艺的应用,同时,在全公司统一施行最为严格的食盐质量标准,对食盐生产技术、生产设备、质量管理、采购质量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生产环境和安全生产、产品标识、搬运、储存等都进行严格规范,确保食盐生产和运输全过程的封闭和无污染。我们将一如既往加强三级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对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监测,不让一粒问题食盐流向餐桌。与此同时,中盐将加大新产品研发,向市场推出更多、更优的食盐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从销售端来说,跨区经营为中盐进入全国市场提供了机遇,中盐将通过与各地盐业公司、快销品代理商、社会资本合作,逐步建立起全国性食盐销售网络。中盐不仅关注一线城市、中心城市的食盐供应安全,更关注边远贫困地区合格碘盐供应问题,我们将配合发改委、工信部、卫计委等国家部委,做好食盐储备和老少边穷地区食盐调运工作,使边远地区老百姓能够吃上低价盐、放心盐、优质盐。此外,中盐还将继续发挥行业领导力和协调力,协助各级政府做好特殊时期、突发自然灾害期间的食盐应急保供工作,发挥食盐市场“稳定器”的作用。
在保障食盐供应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同时,中盐作为盐行业国家队,还将自觉承担起维护产业安全的责任。中盐将高举行业整合大旗,完善产业布局,加强能力建设,直面国际盐业竞争,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以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带动盐行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盐行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文·记者 任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