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Young起来·青春印迹】我和我的大管廊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4-30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曾是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一公司父辈建设者的铿锵誓言。如今,在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PPP项目里,也有一群年轻的80、90后建设者,他们将青春奉献给火热的施工现场,把青春和热血融进这一条被称为城市“拉链”的狭长管廊之中,见证着安徽电建一公司开启“大建安”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技术员张蒙蒙在党员活动室内为工友讲党的十九大报告

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PPP项目为合肥首批管廊试点项目、国家住建部和财政部双示范项目,建成后满足区域电力、通信、给水、再生水、供热、污水及燃气等管线的敷设需求,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集约化使用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员工多为80后,90后,有6名党员,25名团员,是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在30岁的年轻项目书记吴言杰带领下,他们攻坚克难,高效推进,创下五项省市第一:征迁速度最快、管廊主体建设最快、管廊建设主体最长、融资落地最快、入廊协议签订最快,并成功亮相安徽省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成果展。这一系列成绩离不开年轻建设者们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付出,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建设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年轻建筑技术员马谦在做项目前期测绘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项目自开工以来,青年人强化技术牵引支撑生产,发挥技术“筑底”作用,严格贯彻公司技术管理要求,加强技术管理和优化,促进各项生产管控有效提升。第一时间成立技术管理小组,由70后项目总工赵瑞担任组长。作为这个年轻团队里的老大哥,他首先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面对首次尝试的全敞开式线性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对照图纸,积极策划,针对项目难度最大的“大户型”四舱结构,技术人员连天加夜制定专项施工方案。

“管廊结构越大,给施工带来的难度就越大,任何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来到最宽的综合仓,赵瑞详细介绍起管廊的诞生历程,先要做支护,挖基坑。不同于处于郊区的常规火电施工,可以“白纸上作画”,在人口密集,交通繁忙的闹市“开膛破肚”修建地下综合管廊,是一项“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技术活。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柏堰湾路示范段位于合肥市主干道方兴大道下方,马路两旁,楼连着楼,施工空间非常局限,在这样的“立锥之地”挖开一个13米宽、7米深的巨大基坑,这样的施工方法带来的第一挑战便是基坑边坡支护。迎难而上,项目部按照实际情况,精心编制了《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通过专家多次论证后,开始在现场实施。

“我们在施工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经验,无论是工法还是施工技术,都不存在大的难题,但有个麻烦一不小心就会惹上身来。”作为工程部负责人的80后党员丁创业的眉头突然一紧,仔细询问后得知,原来他口中的这个“麻烦”是指暗藏在地下的各种管线。尽管在设计阶段,管廊设计者要查阅所有能找到的管线普查资料,彻底摸清此前地下空间的利用情况。不过,有些管线铺设年代较早,图纸很难再找到,有些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直接埋在土体中,而且,过去有些管线实际上也并未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使得设计难度陡增。面对未知的地下空间,一不小心就可能挖破某个管线,由此带来的“麻烦”,往往不亚于施工本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进行“物探”,相当于对开挖范围做一次全面的“核磁共振”,一点一点地摸清地下情况才行。即便如此,也存在着漏探率,只能小心开挖。

基坑形成后,就该给管廊做地基了,这是防止管廊沉降,影响使用寿命的关键环节。好在管廊所在的位置较为幸运,尽管基坑挖到了地下快10米深,并没有出现渗水现象,土体稳定性和承载力都比较高,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施工难度。“如果遇到软土地基,就必须采取换填或者其他特殊的技术措施来进行处理。”丁创业解释到。此外,管廊在结构上还被“切割”为20米一段,中间用3厘米宽、伸缩性更强的橡胶止水带相连。“这样做,管廊整体就像人的脊椎一样,两段之间的橡胶止水带相当于‘软骨组织’,韧性和抗震性能更好,即便有一段‘点头’下沉,也不会出现‘拦腰折断’的现象。”赵瑞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进入了管廊主体结构施工之后,在舱体里光滑平整的墙体上看不到工程中常见的蜂窝麻面,两段管廊连接处过渡平顺,看不到错台现象。这样近乎完美的工程质量,得益于一件施工“法宝”------青年技术员精心研发的模板台车。相较于传统的木模板,管廊模板台车采用轨道式移动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和装配式施工,在减少模板安装人工费用、周转材料投入使用、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施工安全、提高工程质量等诸多方面凸显出独特优势。

“在主体结构成型的过程中,还有一道非常关键的工序,那就是要给管廊外侧穿上一层‘雨衣’,做好防水工作。”赵瑞继续补充道,“管廊采用新型防水涂料-----丙烯酸盐,‘一次成功,终生受益’,管廊打造‘百年工程’全指望他了!区别普通卷材式防水,这种涂料简单方便,经久耐用。”

从做支护、挖基坑到打基础、立骨架,再到主体结构形成,以及后期的基坑回填和道路工程,每一个环节,赵瑞和他的技术团队都在不断地探索技术优化,省时省力的同时也为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项目部百日攻坚”青年突击“队旗

“安全至上,环保先行”

深入管廊项目现场,每一处作业面都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各种材料、设备、机具做到定制化摆放,干净整洁。每一位作业人员都身配标识个人信息的二维码上岗证,按照“安全口袋书”上的指示规范作业。在管廊开建的300多天里,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

90后安全部部长吴建兵每天在三条路段来回穿梭巡查,任何风险源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针对管廊施工具有直线形、大开挖露天式作业及安全管理作业面长、作业点多、流动性大,不利于作业人员、外来人员、车辆进出“三全”管控特点,项目重点识别深基坑及高边坡、临租机械、施工用电和脚手架搭设等四大危险源,实施针对性管控预防。如今项目进入安装和回填施工阶段,必须重点防范防碰撞和密闭空间作业等风险。”吴建兵介绍。同时,项目部吸纳合作队伍安全员进入项目安全管理网络,立足安全制度建立、分包资质管理、集采平台准入及施工过程管控等举措落地,切实推进“承(分)包安全+”管理。

项目部致力于创建花园式施工现场,始终将绿色施工作为一项贯穿建设过程的重要任务来抓。现场植被郁郁葱葱,花卉春意盎然,加上安置于工地各处的“降尘利器”雾炮机,正源源不断地喷射着水雾,让施工现场多了几分自然、舒心。合肥广播电视台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对于施工场地的优美整洁赞叹不已。小吴书记介绍:“为了落实合肥地区‘蓝天工程’环保要求,我们配备了洒水车、喷雾器,研制了雨水储存和自动喷淋系统,大面积草皮覆土和裸露地表盖防尘密网等,努力打造生态管廊。”这个标准化工地成为了高新区建筑工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安徽省评为“环保先进单位”。

现场活动室内,90后建筑技术员张蒙蒙正在利用电视屏给工友讲解建筑施工的工艺知识;安全体验区内,几名年轻工人拿起手机轻轻一扫二维码展板,项目概况、安全技术交底、质量工艺标准等内容悉数出现。这是该项目打造“智慧工地”的一个缩影。在绿色施工可视化、环境监测数据化、人员管理智能化和安质环管理信息化方面,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项目展示出别致的“智慧头脑”。


项目团青在合肥管廊徽派门楼前合影

“开启管廊智慧能量”

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项目部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将BIM技术实时运用在施工现场,建设总平面布局和动态图,对现场管廊建设实景利用BIM技术在现场演示,实时指导现场施工。项目部成立BIM 小组,项目部“一专多能”的27岁建筑技术员马谦担任组长,负责项目的BIM技术管理和应用工作,并邀请公司BIM工作室成员现场指导BIM技术。

现场每一位管理人员手机上都安装了BV系统,实现了对现场的即时管理。在安全体验馆里,专门设置了VR体验室,该项目融合BIM技术与VR技术将现场实景模拟到3D动画里,利用BIM+安全进行安全可视化、体验式交底。项目还实现了BIM技术与无人机航拍技术融合生成误差在一厘米内的高清虚拟实景,用于现场土方测量等,降低了测绘人员现场实测安全风险和提升了管理效率。该项目利用无人机航拍和无线监控系统动态掌握现场情况。同时,项目部率先使用公司开发的安培在线软件,信息化、智能化开展新进人员安全教育,与二维码技术结合,助力了农民工实名制管控。目前,该项目部正研究“BIM+大数据分析和运营管理”,助力公司实现25年的智能化运营。

通过马谦和BIM 小组人员的共同努力,《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PPP项目BIM及“BIM+”技术综合应用》获得2018年“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铜奖。马谦还发挥自身优势,先后参与编制《安徽省城镇综合管廊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安徽省BIM技术应用案例》。完成了《基于公司标准化三维场布模型的新型现场文明施工技术应用》《BIM技术在大型PPP市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等多项智慧工地、BIM技术应用课题,得到了公司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大赛二等奖、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三等奖、电力行业金桥奖项目三等奖。马谦还代表公司参编安徽省《BIM技术应用案例》编制,为安徽省住建厅组织编制的团体标准。一份份荣誉成为见证他成长的勋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合作共赢,再续筑梦”

在合肥的天空下,“电建铁军”这支来自安徽电建一公司的80、90后管理团队,在管廊施工中经受着酷暑严寒的考验,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他们与飞尘相伴,与孤单为伍,用自己的足迹丈量近6.7公里的管廊,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了不平凡的风采,在青春的轮回中将一股热血和赤诚,满怀激情和希望全部抛洒给这条管廊,用雄厚的实力、诚信的履约让工程业主信服,更用顽强的意志、高尚的品质赢得政府的好评和同行的敬佩。

目前安徽电建一公司取得的成果才刚刚崭露头角,这群年轻人立志要承建更多的精品管廊项目,因为有真抓实干的干部团队,有良好的施工队伍做支撑,有优良的口碑。他们相信,用青春和热血熔铸“至精者 赢未来”的安徽电建一公司,一定能在管廊工程建设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也一定能在开发潜力巨大的“大建安”市场中大有作为,在自身的“筑梦”过程中华丽转身,将筑梦的美好愿景奉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 (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一公司 李楠)

【责任编辑:姚腾】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