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华:献身探寻祖国矿藏的央企劳模

文章来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发布时间:2019-10-12

作为一名地质人,中煤地质总局所属中化局福建地质勘查院总工程师林子华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地质工作的第一线足足奋斗了27年,扎根福建,用脚步丈量八闽山水,用慧眼发现地下矿藏,坚守着地质人的初心和使命。

林子华热爱地质事业,有扎实的地质专业理论知识,主持了多个大中型地质勘查项目,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主持项目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发现了1处大型矿床、2处大型矿产地、2处中型矿床、5处小型矿床;指导管理项目期间查明了1处特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10多处小型矿床,主持及指导项目期间所发现的各类矿床潜在价值超过200亿元。

林子华凭着一股不肯服输的钻劲、冲锋在前的勇劲和无私无畏的拼劲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众多荣誉加身,先后获得第四届福建省地质银锤奖、第六届黄汲清青年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首届“最美地质队员”等称号。荣获过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2次,省部级优质地质勘查报告一等奖1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新发现矿产资源报告奖1次;厅局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地质找矿成果奖一等奖1次,优质地质报告二等奖2次。2019年9月,他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

情系武夷 一战成名

1992年,林子华从福州大学地矿系地质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煤地质总局所属中化福建院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技术上有独到见解。

2003至2009年期间,林子华先后主持了福建省武夷山市桃棋矿区石墨矿普查、详查工作,与武夷山石墨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普查阶段,他综合以往地质资料,对地层进行对比研究,凭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厚实的地质找矿理论功底,提出了前震旦系大金山组是福建省沉积变质型鳞片石墨矿的主要赋存地层的论述,为福建省闽北地区寻找鳞片石墨矿床指明了方向,发现了1处具有较大规模的大鳞片晶质石墨矿产地。

在详查阶段,又吸收国内外地质找矿的新理论新方法并加以运用创新,通过对含矿层的划分及勘查区内地质构造的综合研究,对区内矿体连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探明了1处大型大鳞片晶质石墨矿床,矿床潜在总价值为25.57亿元。其中,详查报告荣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优质地质勘查报告二等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省武夷山市桃棋发现优质石墨矿床”荣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打破常规 出奇制胜

2009年,在项目多、工作量大、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林子华兼任福建省永泰县前洋矿区铅锌矿详查项目负责人。由于按照前人矿体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观点,找矿多时未能有突破,林子华及时组织项目组认真研究成矿控矿条件,认为区内矿体应该是受北西向断裂构造蚀变带控制,且存在滑覆构造,提出了花岗岩体和南园组晶屑凝灰岩盖层下应该存在有铅锌矿体的思路,在后来施工的12个钻孔中,有10个见到多层铅锌银矿体,见矿率达80%以上,证实了项目组的观点,从而发现1处中型以上铅锌矿床,潜在价值在30亿元以上,大大增强了业主的投资信心。

林子华还善于搜集前人工作成果加以分析研究林子华同时不拘泥于前人的已有结论林子华推陈出新,对找矿工作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成果。2012至2014年期间,林子华兼任福建省清流县黄家际矿区萤石矿普查项目负责人,探求1处中型萤石矿床;2013至2015年期间,林子华兼任福建省武夷山桃棋—建阳岭根墙地区晶质石墨矿资源远景调查项目负责人,发现2处大型大鳞片晶质石墨矿矿产地。

步履不息 求索不止

矿床不是俯拾皆是之物,找矿犹如大海捞针。地质行业还有着这样一句话:“从事了一辈子的地质工作,能找到1~2个矿就很难得了,可以知足、问心无愧了。”但林子华对找矿事业的热爱让他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成绩。自担任院总工程师以来,他依然经常深入野外一线,研究各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到各项目组现场指导工作,带领团队在福建省建瓯市井后叶蜡石矿区探求1处国内最大的特大型矿床,矿床潜在总经济价值约122.71亿元。2017年,项目荣获中化局地质找矿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福建省建瓯市井后探明超大型优质叶蜡石矿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17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期间,林子华带领团队先后探明了福建省屏南县秋园矿区西矿段银中型矿床、福建省清流县温郊赤坑矿区中型萤石矿床、福建省尤溪县赤墓矿区中型高岭土矿床、福建省宁化县上龙头矿区中型高岭土矿等4处中型矿床,为地质人生绘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酸甜苦辣 乐在其中

“从事地质工作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调味瓶,充满酸甜苦辣。每个味道,都会在人生阅历中留下一道道印记。”说起野外地质工作,林子华十分感慨,“我们每次出野外都要自带柴刀披荆斩棘,过茅草丛时,常常见不到同伴,出来时大家都是灰头土脸的。”

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那里山高林密、植被繁茂、灌木丛生,给地质工作造成了很多不便,增加了不少难度。在炎热的夏季,烈日似火烤,背上的汗水干了又湿,随身携带的水不够喝,常常只敢喝一小口润润喉,或是找个清澈的小溪或山泉补充水分。为了节省时间,他总是一大早就出发,中午就在山上吃干粮或冷饭,有时工作开展起来,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长期以来不少地质队员就患上了结石、胃肠病等职业病。

林子华曾说过“地质工作确实辛苦,但是又有哪个行业不辛苦呢?既然选择了,就必须做好本职工作,守住初心。野外生活虽然艰苦,但野外风景令人心旷神怡。尝山泉水,甘甜润肺;食农家饭,醇香可口;住农家屋,舒心惬意。工作的同时还能领略山河壮美和民俗风情,也培养了我的宽阔心胸和侠骨柔情。”在长期的跋山涉水过程中,自己除了积极地对待工作,还学会了乐观地面对生活。

毕生所学 倾囊相授

作为一个专业技术娴熟的高级工程师、出色的项目负责人,林子华谦虚诚恳、待人和善,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评价都很高。

在追求自我提高的同时,林子华还发挥“传、帮、带”责任,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工作中耐心指导,生活上悉心关怀,从点滴中传授做事与做人的道理,培养出多名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为单位的发展及人才储备作出了贡献。“作为一名老地质队员,助力年轻人快速成长成才,我责无旁贷。”林子华说,他与地质相伴走过了27年,还将有下一个27年,带好年轻人,就将有无尽的27年。

“林工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我们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如今成长为项目负责人的“徒弟”郭武刚说,“他愿意听我们倾诉,耐心答疑解惑,生活中更是如此,让我时刻感受到如兄长般的呵护与关心。”在年轻技术员心中,林子华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和亲人。

“白天累得腿发软,晚上仍做资料忙;晴天烈日照身上,雨天泥地印两行;思乡之苦心里藏,四海漂泊习以为常;长年累月在外忙,无法回家陪爹娘……”这是所有地质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们头顶烈日、脚踩寒露,在荒无人烟高原戈壁的旷野寻找矿藏。像林子华这样的普通英雄有千千万,他们的事迹也有千千万,展示的仅是冰山一角,他们无怨无悔地为地质事业奉献青春、抛洒热血,不负时代不负国、不负使命不负己,铸就了攻坚克难、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的地质之魂。这就是我们总局人“守初心、担使命”的担当,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责任编辑:李子红】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