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三峡人的使命始终与国家的使命紧密相连,在践行一个个国家使命的过程中,广大三峡家庭,传承优秀家风,默默支持家人在工程建设、电力生产、后勤保障等各条战线上勇挑重任。近期,三峡集团评选出了15个“最美家庭”,他们虽有着各自不同故事,带给人们不同的温暖和感动,但是,他们共同蕴含着“最美家庭”的三峡“密码”。
密码一:心怀家国 奉献担当
中国三峡集团诞生于国家使命,成长于国家使命,这种家国情怀也深深印刻在每一位员工身上和他们的家庭之中。
陶文莉和丈夫马波都是中国三峡集团电厂的普通员工。在这个不平凡的春节里,他们毅然选择了在三峡大坝坚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夫妻二人主动放弃休假,带着不满2周岁的孩子和孩子的爷爷奶奶返回三峡坝区,第一时间到岗,冲在了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顶着较原先数倍的工作压力,曾连续值班时长高达504小时,为三峡电厂抗疫保电贡献出“家庭力量”。
家住武汉的湖北能源马冰一家,也是最美“逆行”中的一分子。疫情初期,为协助因禁行缺乏交通工具的医护人员到岗上班,他利用自家合规车辆开展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行动,在得知医护人员因长期值班却缺乏必要住宿条件后,主动将自家临近医院的住房提供给医护人员休息使用。妻子雷建英是社区书记,亦是从除夕连续奋战,以5个人的团队服务5000余人,冲锋在抗疫一线。
还有疫情期间丈夫在移民安置和抗击疫情一线奋战,妻子坚持在疫情防控指挥部一线奋战的吕邦华一家;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赴新疆皮山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的唐海峰一家;默默无闻陪伴乌东德大坝共同成长的晁燕安一家;支持丈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自己也成为巾帼建功立业标兵的杨霞一家;春节期间坚守工地一线,到工地探亲的妻子义务当好白鹤滩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设“保障员”和“宣传员”的余维一家……由一人之家,可以看到亿万人之国,从这些三峡集团“最美家庭”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也是三峡人最鲜明的印记。
密码二:热心公益 回报社会
公心担责,社会为大,这是三峡人的精神底色。
在湖北能源清江公司,大家称唐卫东一家是“好人家”。唐卫东夫妇温和低调,貌不惊人,常年穿的是洗得脱色的工装,家里找不出一件奢侈品,甚至积蓄都非常微薄。他们的家庭收入,除了赡养老人、教育孩子和扶持亲友外,几乎都拿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帮助困难人员。他们用自己的善举,改善了20多位贫困学生的命运,又曾先后拿出4万多元积蓄帮助水布垭库区在穷病中挣扎的老李一家,请人教其种植药材和石雕技术,助其走上脱贫之路;他和同事曾先后照料西寺坪敬老院3位70至90岁的孤寡老人,直到她们去世。
长江电力员工任桂风亦是长期坚持做公益。自2005年以来,他利用休息时间累计志愿服务2900余小时,相当于120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无偿献血11200毫升,相当于3个成年人的全身血液总和;每周坚持带着家人和孩子一起在宜昌长江边捡拾垃圾,用实际行动保护长江母亲河……任桂风和妻子邹婷婷自从知道住自家楼下的一对老夫妻被瘫痪和高血压缠身后,便主动担负起照顾这对老人的责任,为老夫妻送菜、送米,帮他们修理水管、倒垃圾,陪他们度过没有儿女在身边的闲暇时光,这一坚持就是七八年,与他们成为没有血亲的“亲人”。
还有与少数民族结亲认对,帮助贫困家庭的张志新一家;全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参加捐资助学的宋志祥一家……这些普通三峡员工家庭,让我们感受到爱是影响和传承,爱社会爱人民爱事业,是三峡人的本分。
密码三:敬老孝亲 关爱家人
人们常说家是港湾,回家是最温暖的期盼。我们通过他们看到中国水电家庭诠释的忠孝文化。
五年前,三峡基地公司员工何红霞的婆婆因病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丈夫常年在国外,何红霞像许许多多水电家庭的女性一样对丈夫说:“你在国外多保重,家里有我呢……”1825天,何红霞坚持每天给90多岁的婆婆喂饭、擦洗、按摩,夜里起来5、6次给婆婆翻身。医生说婆婆要多晒太阳补钙,小区没电梯,她就背着婆婆上下5层楼晒太阳……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这个家,却从没有叫苦叫累。
王艳是三峡设备物资公司的员工。中国式家庭,大都有“婆媳关系”“亲家关系”的说法,同住一屋,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妈妈喜欢吃细软的食物,婆婆为了保证孙子的营养又喜欢做丰富的菜肴,于是她把一个厨房分出了两个“操作区”,各做各的,互不打扰。习惯5点早起的亲妈吵醒了婆妈,习惯晚上看电视的婆妈影响着亲妈,她就两头劝和。6年同住一室,6年相濡以沫,在所难免的小摩擦只是生活里的小插曲,和睦才是这个家庭的主旋律。
15个“最美家庭”的最美故事,不仅让人感动于亲情的温暖,更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三峡人的至真至纯。家庭和,亲情浓,国家兴。这些家庭只是一个缩影,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三峡 “最美家庭”将会被发现,他们的最美故事会被更加广泛的传扬,如种子播撒文明,开出时代进步、社会和谐、企业发展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