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扶贫人物】中国华电云南公司:牵手“直过民族” 千年跨越奔小康

文章来源: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5-14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云南挂钩帮扶的怒江洲赖茂村、阿打村、老姆登村和丽江市东红村,住着傈僳族和怒族等大量的“直过民族”。中国华电云南公司以思想扶贫作为重点,开启“志智双扶”模式,帮助“直过民族”实现从千年贫苦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怒江峡谷,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从此,这条夺目的彩虹溜索就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

中国华电云南公司使命在肩、全力以赴,自2003年来到怒江州深度贫困地区和金沙江畔等地,就向“直过民族”伸出援手,带他们摘帽脱贫,走上夺目的彩虹致富路。截至2019年底,赖茂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的26.7%下降至4.46%,东红村由原来的89.08%降至1.78%,老姆登村实现整村脱贫。

观念一转变 日子“比蜜甜”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发生率大于28%。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故被称为“直过民族”。他们中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这里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有着最弱势的群体、最特殊的族群。

中国华电云南公司挂钩帮扶怒江州赖茂村、老姆登村、阿打村,丽江市东红村。这些村寨莅临云南边境、怒江、金沙江畔,大部分居住在深山峡谷中,交通极其不便,思想观念落后。如何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这是摆在中国华电云南公司面前的“硬骨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华电云南公司先后派驻49名驻村干部到贫困村帮扶,除了从政策、项目、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支持,累计投入39亿元支持怒江州交通教育、医疗、产业等方面发展,还把思想扶贫作为重点,以“志智双扶”模式帮助“直过民族”整体翻身、迈入新时代,实现从千年贫苦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东红村,工作队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强 诚信 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第一书记姜志武为村民讲党课、驻村队员讲政策,让贫困群众说想法、谈看法,现场带动群众报名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外出就业务工、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他们还成立了东红宣讲团,为村民建华电“爱心超市”;在赖茂村,扶贫队员积极组织文艺宣传队,开展元旦节迎新春、中秋节晚会等活动,宣传党的惠农惠民政策,与乡亲们座谈,鼓励乡亲们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易地搬迁,用实际行动感谢党,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

怒江州六库镇有一个全州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小沙坝新村。它的出名,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傈僳族“直过民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整体搬迁而来,更是因为这里的村民从此而过上了现代、文明、富裕的新生活。

“小时候走泥泞山路砍柴,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家人现在都住上了新房,开上了新车,靠着出租的铺面一年就有10多万的收入,再加上平时打工挣的钱,日子过得比蜜还甜。”村民何李芬一家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而以前的小沙坝村,清一色的土基和石棉瓦房,安全系数低,居住条件差。

为了帮助六库镇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国华电云南公司投入2970万元,助力小沙坝村一、二、三组的农户112户454人整体搬迁入住了新房。家家住的都是联排的小别墅,人均配置商铺面积10.87平方米。全村100多户人家,有近90户都开上了小汽车。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村里还利用集体资产投资240万元建起了一个大型仓库,一年的出租费用能有30万元左右,村民们还能拿到利润分红。中国华电云南公司还用心地为村民建设了文化广场,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小沙坝新村实现了一跃千年的历史跨越。

“扶智”加“换血” 日子火起来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以前怒江赖茂村和丽江东红村傈僳族人文盲率高达90%。他们只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不懂汉语,他们大多信仰基督教。驻村工作队员通过开展具有民俗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学校联动开展“小带老”扶贫模式,带动大家用行动改变思想意识,改变困难群众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抓好困难群众的意识形态教育,倾心用情助推怒江贫困群众实现思想脱贫、精神脱贫,通过加强对“直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引导群众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每年新年是傈僳族最隆重的“阔时节”。中国华电云南公司驻村工作队员把加强对“直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切入点,积极筹划组织文艺宣传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系列活动,“扶智脱贫”效果明显。

扶智要引导正确的信仰。怒江州的傈僳族、怒族村民喜好射弩、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工作队员抓住这一载体,把村民的意识形态和爱国主义教育嵌入到村民们喜欢的各项民间体育活动中。2019年国庆节期间,中国华电云南公司资助6万元党费,举办了来自阿达村10个自然村14支队伍历时3个月的“华电杯”全民健身篮球赛。活动中,组织村民和队员“唱国歌 升国旗”仪式,进行一场政策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后,组织群众谈看法,提建议,引导村民“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借力篮球赛,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积极宣传国家政策,顺利开展脱贫攻坚、乡风文明、民族团结等工作,给予群众“智力投资”,引领群众改变观念,实现“智力脱贫”。

组织开展“我与国旗合张影”创意照片征集活动,在村委会放置一面国旗和国旗小贴纸供前来拍照的村民使用,活动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各族群众身着美丽的民族服装,开心地笑着来拍照,真诚地表达着对祖国母亲最热烈的感情。还开展网络投票,阅读量达3万多元,收到良好宣传效果,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了爱国情怀。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驻村工作队员立志做到“控辍保学”,努力实现适龄就学“一个都不能少”。驻东红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姜志武,驻赖茂村工作队员周建华等做到实地走访全村每一户、每一名辍学和失学生,了解原因以及学生家庭的生活现状与思想动态,细致耐心地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分类劝导。针对厌学情绪严重的辍学生,真情实感地为他们分析读书的好处、对未来生活的改变,教授他们学习的方法。对外出打工的家长和学生,千方百计寻找联系方式,劝返孩子回校上学。在条件最困难的丽江市东红村,为了让辍学失学儿童回归校园,姜志武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说了多少句相同的话,终于劝回了180余名山里的孩子回到了学校,现在复学率实现了100%。

走进位于福贡县匹河乡,中国华电云南公司投资80万元修建的拉甲底希望小学,米黄色的5层教学大楼,高高耸立在怒江岸边的公路旁,这栋教学楼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使农村娃娃爱进学堂了,教师队伍也稳定了。5岁的盲童沙丽梅也来到了中国华电云南公司援建的怒江州特殊教育学校,这是怒江州唯一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全州有近90%的特殊孩子都在这里接受特殊教育。

多年来,中国华电云南公司投入1.9亿余元资金,建设了23所移民安置点学校和希望小学,帮助解决约11500余名儿童入学难题;投入捐赠资金312万元为山区孩子购买爱心校车、修建电教室、图书文具等,受益贫困学生10000余名。同时,全力完成控辍保学劝返失学儿童300余名,实现东红村大学生为“零”的突破,现有在读大学生2人;赖茂村则实现在读大专、本科学生个位数到十位数的提升,现有大专以上在读学生59人。28岁的怒族人、匹河乡老姆登村大学生“村官”和志青说,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2008年考上了云南省内一所普通本科。中国华电云南公司投资修建的教学楼在每个移民新村和帮扶修建的希望小学里,现代化的教学楼、宿舍楼是全乡最靓丽的建筑,学校内还有音乐舞蹈室、美术图书室、少先队活动室等,为山区孩子们送去了“精神食粮”。

打通“肠梗阻” 钱包“鼓起来”

“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是云南省脱贫攻坚最硬的堡垒,怒族和傈僳族又是坚中之坚。因地制宜,打好“志智双扶”组合拳,打通脱贫攻坚“肠梗阻”,精神脱贫是关键。

在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劳作意识较为薄弱,“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为了让困难群众积极主动地就业创业,驻村队员走村串寨,带领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工程、“5·20爱路护路日”等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村民积极参与进来,越奋斗越幸福成为村民的新风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素质和技能是摆脱贫困的两把利器。为磨快磨亮这两把利器,驻村队员用好学校、党员活动室等教育载体“磨刀石”,探索试行“点单式”教育,推动教育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型。他们与怒江阿打村公房完小联合,策划开展“共建和谐家园,共奔全面小康”主题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通过学生影响和带动家长改变观念、崇尚文明,积极投身到乡风文明示范村建设中来。学生们还通过情景剧、快板等形式,再现了身边老一辈人从对国家政策不理解到全身心拥护的巨大反差,让大家深刻地体会到脱贫攻坚给傈僳族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视野。47岁的亚珍家住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这是中国华电云南公司挂钩帮扶的村子。近几年,随着整个怒江地区交通的改善,老姆登村通了硬化路,乡村旅游业也迎来了转机。亚珍说:“自驾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到过节时村里的客栈家家爆满。”据村干部介绍,老姆登村目前有19家客栈,全村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有130余人,旅游年收入达300多万元。

而这一切,源于路的畅通。2020年1月1日,由中国华电云南公司投资15亿元修建的全长18公里的怒江美丽公路华电段正式通车。从溜索到人马吊桥、汽车吊桥,再到如今一条条现代化的美丽公路,一座座隧道贯通,一座座跨江大桥,作为怒江边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傈僳族和怒族人跨过天堑,踏上了新时代的脱贫之路。大大小小的桥梁连通了怒江州傈僳族、怒族等村寨与外面的世界,也连通了怒江人通往梦想的道路。

“外面的游客走进来,我们怒族人也要走出去。”亚珍说,作为怒族古歌“哦得得”的传承人之一,她前段时间刚在广西、内蒙古等地演出。“外面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怒族,让更多人了解怒族,这就是我的梦想。”老一辈的怒族人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而新一代的怒族人则早已与大峡谷外的世界无缝接轨。

思路开了,贫困村民口袋就鼓了。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帮扶下,村民们跨过了“精神贫困”这道坎,经常有人主动来村委会询问打工补贴等问题,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愿意走出门去,到广州、深圳、杭州、上海等地区务工。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中旬,赖茂村和东红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616人,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

种下“摇钱树” 结出“金果果”

老姆登村耕地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仅为0.8亩,且大多是山地和陡坡地,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茶叶核桃等林果。

村民祖祖辈辈都靠种地为生。要让他们改种林木,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做思想工作比登天还难。

驻村工作队员苦口婆心扳着手指头给老百姓算账,“一亩玉米年收入1000元,一亩茶叶年收入2000-3000元,玉米地每年都要进行耕种,而茶叶地种植后每年只需除2至3次草,3年成熟期后年可增加至4、5万元。”经过动员,村民们挖掉了玉米种上了茶叶和柑橘。如今,老姆登村核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00亩,柑橘种植面积达到300亩,茶叶种植3600亩,农户的年收入也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年人均收入已超过6000元,特别是老姆登茶,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年产值已经超过300万元,由原来的低产量低收入的玉米、甘蔗等农作物变成了现在为高产量、高收入农林果作物,还发展了生猪、黑山羊、林下鸡、肉牛、毛驴等养殖产业和旅游业,贫困群众的生产性收入实现了千年跨越。2020年初老姆登全村已实现整村脱贫。同时,中国华电云南公司挂钩的赖茂村、东红村、阿打村也种植了咖啡、草果产业和养鸡、养猪等种植业,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现在,核桃都成了金果果啦!我家种的30多棵核桃去年已挂果,一年收入3万多元呢。”46岁的怒族汉子和大林开心地说。

中国华电云南公司将把党的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用扶贫的钢针“绣”出多姿多彩的“花”,履行好央企责任,牵手“直过民族”跨越千年奔小康,永不停步。

点击图片 直达专题

 

【责任编辑:龙静怡】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